为阅读教学奠基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学生进行识字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听话、说话和作文能力的训练基地,是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的平台。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纵观现在的语文教学,可谓是百家争鸣、重彩纷呈。虽说是教无定法,但也不能偏离阅读教学的轨道。要是一个学生连起码的字词句关都不能通过,怎么可以打开阅读的大门呢?字、词、句又好像小孩子手中的积木,不认识一个个的零件又怎么能把积木组装好呢?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首先重视字词句的教学,才能为阅读教学打好地基。
一、识字教学是基础
“蒙养之时,识字打先”。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写字又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多识字、早识字有利于学生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就给他们打开了一个生活经验之外的丰富多采的文本世界。这无论对发展孩子的情感和思维,还是对培养孩子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特别是一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让学生尽快、尽早、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一些教师由于轻视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识字没有足够关注,从而导致了识字效果的不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总是提笔忘字,有时一个简单的字,学生想半天才能写出来。万丈高楼平地起,所以我们语文教师特别是一年级语文教师一定要明确教学目的,把识字教学真正重视起来。要想做好识字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重视汉语拼音教学,提高拼读能力。二、重视发挥形象思维,激发识字兴趣;激发识字兴趣的方法有:1、情境识字法,2、游戏识字法,3、生活识字法。三、重视遵循遗忘规律,巩固识字成果。四、重视写字指导,强化识字成果。指导书写能让学生欣赏美、体验美和创造美。
二、阅读理解是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而词和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只有理解了文中的词句,才能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才能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全面训练。那么教师如何对那些直接影响课文内容的字、词、句进行讲解。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培养:
1、转换词语,让学生在换一换中辨析
用别的词语把文中的某个词语替换,以此启发学生思维,领略这个词特有的情味,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如在教《荷花》一文时,引导学生用“钻”“探”等字代替“大大小小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一个“冒”字体现了荷花的活泼、可爱,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其他的字不可以代替。这样通过对“冒”字的挖掘,加深了学生对整句话的理解,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实现了从词到句再到文的理解过程。
2、变换句式,让学生在变一变中比较
变换句式就是变换句型或语序,再和原句比较,诱导学生在比较中鉴别理解,让学生体会课文中语言表达的力度或特点,把思维引向深入。如《一路花香》一课中有句话:“如果没有你,主人哪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朵呢?”可引导学生将这句话改成陈述句:“没有你,主任不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朵。”通过比较,学生明白这两种句式都表示肯定的意思,但反问句表达的语气和感情更强烈些。
3、诵读感悟,让学生在读一读中会意
追古溯今,诵读可以说是教师比较基本的行为方式。《诗经》中曾谈到:“吟咏情性,以风气上”,古人对它的阐述为:“动声回音,长言为咏,做诗比歌,故言吟咏情性。”所以在古代无论是文人墨客因诗性大发而“朗咏长川”,还是私学书堂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都说明诵读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行为方式,即使是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诵读仍然是教师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新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诵读,充分发挥诵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从一年级起,救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注意培养诵读的兴趣。”当前的素质教育更要求“校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在读一读中会意。
三、读写结合是重点
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书面表达,也就是“写”。“写”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到所学的知识,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相互沟通,绿水长流。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1、从词句入手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该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例如我在教学《荷花》这一课时,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换词的方法,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冒出来”是什么意思?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到“冒出来”一词写出了由于池里的荷花挨挨挤挤的,荷花必须用力向上长,才能长出来。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的准确。在学生的写作中,他就会潜移默化地运用上一些好的词语。
2、巧用课文空白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者想象。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学期中的课文《但愿人长久》时,在课文第四节中写到:“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在这儿有一个省略号,对于这个省略号千万不能轻易放过,因为在这些看似“无”的空白之处,实际上却存在着极其丰富的“有”。抓住这个符号,让孩子也来当当小诗人,充分展开想象,诗人还会说些什么。教学中抓住这一切入点,结合爸爸妈妈在外打工,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想象,同时又深化了文章主题。
3、从典型段落入手
在我们的课文中,有许多可以让学生模仿的段落。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段落展开读写结合。例如我们的经典课文《北大荒的秋天》第四段。虽然这段话只有4句话,第一句总写了原野热闹非凡。然后再介绍原野里各种各样的庄稼。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介绍的段落对于刚步入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教学到这,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由谈谈读了这一段后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你觉得哪里写得好。有的学生说用上了表示声音的词,让我们觉得原野确实热闹。有的学生说课文里还用上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感觉到农民伯伯看到丰收景象的喜悦心情学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于是我趁热打铁:现在我也想请你们来试一试,当当小作家,观察一下我们学校中亭里的小菊花,请同学们进校门注意观察,看看这些菊花的花瓣、花蕾的形状、颜色、味道,再以“小菊花盛开了,多么美丽呀!”为总句,按照观察顺序把菊花的形、色、味具体的说一说。学生有例子模仿,效果非常的好。把这些小菊花写得非常的生动,美丽。
4、抓结尾续写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的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学习了《一路花香》一文后,让学生想象“那只好水罐再遇到破水罐后会对它说些什么,破水罐又会怎样说”进行续写。这样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而言之,字、词、句是文章之根,也是阅读之本。阅读教学应重视字词句的教学,重视阅读理解的指导,读写结合,教会学生在“万卷书”中不倦遨游,在“笔墨”之中辛勤耕耘,为阅读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