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主体的就业导向办学探索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lunwenchina
热度0票 浏览134次
时间:2010年10月25日 14:53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办学机制 教育服务理念 准就业
论文摘要:“基于学生主体的就业导向办学模式”视教育为服务,视学生为顾客,始终体现学生作为消费者的主体选择性和动态调整性,并通过学生的主体选择性和动态调整性而达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柔性动态相适应。实践表明“基于学生主体的就业导向办学模式”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使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存在的重人才市场而忽视服务市场,重用人单位需求而忽视求学生个人需求的倾向,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一条颇具特色的“基于学生主体的就业导向办学模式”。该模式的运行。无论在办学理念上,还是在运行机制上,都极大地丰富了 教育部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的内涵,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改革的背景与思路
人们一般认为“学生是高校的产品”,高等学校办学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也应“以销 定产”。基于这种认识,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关注的重点是培养的学生如何适应用人部门需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通常作法是:针对职业岗位群的能力与素质要 求,设计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制订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企图通过严格的过程控制,培养出适合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种与大工业生产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工 业革命和现代工业生产,适应了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该模式的不足也日益显现出来。一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滞 后性。某类人才当初可能十分紧缺,但经过几年培养,就可能趋于饱和甚至供过于求,人才培养呈现“蛛网效应”。二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计是滞后的。专业 培养方案的确定往往是在人才培养之初,而一经确定,其调整是严格和有限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难以与现代科技和职业岗位需求变化相适应。三是对学生主体性 需求重视不足。许多有天赋的学生没有适合其成长的环境和土壤;人才培养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
针对上述模式的问题,湖南建材高专在深入研究的 基础上,从教育产出的服务性出发,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完善。思路为:以尊重学生个性和选择为突破口,从教学双方人手进行改革;对学校主要是建立资 源平台和制度平台,以保障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可供选择的资源以及能顺利进行选择的制度和方法;对学生主要是增强学生教育服务消费意识以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 教育服务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具体内容主要有:(1)优化配置,提供尽可能多的优质教学资源;(2)创新管理制度,适应学生动态的求学需求;(3)规范教 学和教学管理行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4)尊重和维护受教育者的选择权、知悉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权益,运用市场力改善和提高教育服务质量;(5)建立与教 育服务质量相适应的评价与监控体系;(6)提高内部员工满意度,提高求学者消费价值。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效果
1.深入研究,树立“教育服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如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学校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和 形成了一整套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动态相适应的办学思路,概括和形成了“高等教育服务”办学理念。这种理念主要包括五个内容。(1)教育服务产出观:高校的 产出是教育服务,教育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差异性、不可分离性等特征;(2)教育服务市场观:高校的主导市场是服务市场,即高等教育机构因提供高等教育服 务而与教育需求主体之间所形成的高等教育供给、需求、及相互关系的总和;(3)受教育者消费权益观:学生是教育消费者,尊重和维护受教育者的知悉权、选择 权、监督权等各项权益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4)教育服务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它取决于教育需求主体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 的预期同实际所感知的高等教育服务水平之间的对比,具有服务性、过程性、主观性、多样性等特征;(5)教育服务营销观:高等学校也应开展营销工作。但是, 高等学校的营销活动应从高等教育产出的服务性特征出发,不能盲目照搬企业有形产品营销的方法和手段。
2.产教结合,探索形成“准就业”制。 1997年学校在经管系毕业实习中有计划地试行“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办法。1999年学校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校予以推广。2001年学校与三一 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办班协议,合作举办三一售后服务班、三一装配班、三一检验班等。此后学校又先后与广西鱼峰集团等10余家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
(2)针对学校产出的特点,制定了“符合规格”与“符合期望”等具体质量标准,为教育服务质量的控制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准绳。根据产品和服务有形化和定制化程度不同,我们将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整体组合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有形的标准化产品,如教学过程中提供的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无形的标准化服务,如专业与课程体系,教师的备课、上课与作业批改;有形的定制化产品,如科研活动提供的定制化产品;无形的定制化服务,如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指 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学校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出,研究制订了“符合规格”和“符合期望”等具体的质量标准。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出台了(教学质量 监控与评价体系》、《教师教学质量评分的实施细则》、(教学管理质量奖的实施办法》、《教学管理工作程序》、《教学管理事故和差错的认定及处理办法》等, 并对学籍管理、考试管理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作了系统的修订和完善。
5、建立以满意度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内部员工满意度,促使其不断提高教育服务水平,提高求学者的消费价值,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1岸校加强了在职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工作;学校将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建设、产学研结合、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工作结合起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努力提高课程开发能力、现代教学技术应用开发能力和专业技术创新能力。
(2 净校在形成严格的考评制度、丰富激励手段的基础上,将柔性评价指标引入绩效管理系统,并根据各个指标对提高教育服务质量所起作用程度的不同确定各项权重, 综合考评。同时,学校改革分配制度,大幅度提高课时津贴,加大教学、科研奖励力度。制定实施了《高级职称教师特殊津贴发放的实施办法》、《校长奖励基金实 施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吸引了人才,稳定了人才,教师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工作积极性大为增强。
三、改革与实践创新之处
1.办学理念的创新。该项目从教育产出的服务性及特性出发,对教育问题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认识与看法,并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加以归纳和提炼,逐渐形成了教育服务办学理念,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办学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动态相适应的办学机制适应了信息社会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始终体现了学生作为消费者的主体选择和动态调整性,并通过学生的主体选择性和动态调整性而达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柔性动态相适应。既保留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其不足。实践表明这种办学模式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使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 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的创新。在详细分析求学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求学满意度为核心的教育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克服了传统评教的局限,着重探讨了学生对专业 和学校的整体评价;以求学满意度分析为切入点,规范和改进教学行为,促进了教育服务质量的提高。针对教育产出的不同特点,提出了“符合规格”和“符合期 望”等具体质量控制的标准和要求,可操作性强。
论文摘要:“基于学生主体的就业导向办学模式”视教育为服务,视学生为顾客,始终体现学生作为消费者的主体选择性和动态调整性,并通过学生的主体选择性和动态调整性而达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柔性动态相适应。实践表明“基于学生主体的就业导向办学模式”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使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存在的重人才市场而忽视服务市场,重用人单位需求而忽视求学生个人需求的倾向,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一条颇具特色的“基于学生主体的就业导向办学模式”。该模式的运行。无论在办学理念上,还是在运行机制上,都极大地丰富了 教育部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的内涵,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改革的背景与思路
人们一般认为“学生是高校的产品”,高等学校办学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也应“以销 定产”。基于这种认识,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关注的重点是培养的学生如何适应用人部门需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通常作法是:针对职业岗位群的能力与素质要 求,设计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制订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企图通过严格的过程控制,培养出适合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种与大工业生产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工 业革命和现代工业生产,适应了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该模式的不足也日益显现出来。一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滞 后性。某类人才当初可能十分紧缺,但经过几年培养,就可能趋于饱和甚至供过于求,人才培养呈现“蛛网效应”。二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计是滞后的。专业 培养方案的确定往往是在人才培养之初,而一经确定,其调整是严格和有限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难以与现代科技和职业岗位需求变化相适应。三是对学生主体性 需求重视不足。许多有天赋的学生没有适合其成长的环境和土壤;人才培养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
针对上述模式的问题,湖南建材高专在深入研究的 基础上,从教育产出的服务性出发,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完善。思路为:以尊重学生个性和选择为突破口,从教学双方人手进行改革;对学校主要是建立资 源平台和制度平台,以保障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可供选择的资源以及能顺利进行选择的制度和方法;对学生主要是增强学生教育服务消费意识以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 教育服务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具体内容主要有:(1)优化配置,提供尽可能多的优质教学资源;(2)创新管理制度,适应学生动态的求学需求;(3)规范教 学和教学管理行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4)尊重和维护受教育者的选择权、知悉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权益,运用市场力改善和提高教育服务质量;(5)建立与教 育服务质量相适应的评价与监控体系;(6)提高内部员工满意度,提高求学者消费价值。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效果
1.深入研究,树立“教育服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如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学校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和 形成了一整套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动态相适应的办学思路,概括和形成了“高等教育服务”办学理念。这种理念主要包括五个内容。(1)教育服务产出观:高校的 产出是教育服务,教育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差异性、不可分离性等特征;(2)教育服务市场观:高校的主导市场是服务市场,即高等教育机构因提供高等教育服 务而与教育需求主体之间所形成的高等教育供给、需求、及相互关系的总和;(3)受教育者消费权益观:学生是教育消费者,尊重和维护受教育者的知悉权、选择 权、监督权等各项权益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4)教育服务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它取决于教育需求主体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 的预期同实际所感知的高等教育服务水平之间的对比,具有服务性、过程性、主观性、多样性等特征;(5)教育服务营销观:高等学校也应开展营销工作。但是, 高等学校的营销活动应从高等教育产出的服务性特征出发,不能盲目照搬企业有形产品营销的方法和手段。
2.产教结合,探索形成“准就业”制。 1997年学校在经管系毕业实习中有计划地试行“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办法。1999年学校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校予以推广。2001年学校与三一 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办班协议,合作举办三一售后服务班、三一装配班、三一检验班等。此后学校又先后与广西鱼峰集团等10余家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
(2)针对学校产出的特点,制定了“符合规格”与“符合期望”等具体质量标准,为教育服务质量的控制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准绳。根据产品和服务有形化和定制化程度不同,我们将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整体组合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有形的标准化产品,如教学过程中提供的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无形的标准化服务,如专业与课程体系,教师的备课、上课与作业批改;有形的定制化产品,如科研活动提供的定制化产品;无形的定制化服务,如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指 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学校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出,研究制订了“符合规格”和“符合期望”等具体的质量标准。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出台了(教学质量 监控与评价体系》、《教师教学质量评分的实施细则》、(教学管理质量奖的实施办法》、《教学管理工作程序》、《教学管理事故和差错的认定及处理办法》等, 并对学籍管理、考试管理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作了系统的修订和完善。
5、建立以满意度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内部员工满意度,促使其不断提高教育服务水平,提高求学者的消费价值,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1岸校加强了在职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工作;学校将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建设、产学研结合、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工作结合起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努力提高课程开发能力、现代教学技术应用开发能力和专业技术创新能力。
(2 净校在形成严格的考评制度、丰富激励手段的基础上,将柔性评价指标引入绩效管理系统,并根据各个指标对提高教育服务质量所起作用程度的不同确定各项权重, 综合考评。同时,学校改革分配制度,大幅度提高课时津贴,加大教学、科研奖励力度。制定实施了《高级职称教师特殊津贴发放的实施办法》、《校长奖励基金实 施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吸引了人才,稳定了人才,教师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工作积极性大为增强。
三、改革与实践创新之处
1.办学理念的创新。该项目从教育产出的服务性及特性出发,对教育问题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认识与看法,并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加以归纳和提炼,逐渐形成了教育服务办学理念,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办学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动态相适应的办学机制适应了信息社会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始终体现了学生作为消费者的主体选择和动态调整性,并通过学生的主体选择性和动态调整性而达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柔性动态相适应。既保留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其不足。实践表明这种办学模式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使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 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的创新。在详细分析求学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求学满意度为核心的教育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克服了传统评教的局限,着重探讨了学生对专业 和学校的整体评价;以求学满意度分析为切入点,规范和改进教学行为,促进了教育服务质量的提高。针对教育产出的不同特点,提出了“符合规格”和“符合期 望”等具体质量控制的标准和要求,可操作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