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胶州秧歌“扇女”的 人物形象及审美意象分析

热度0票  浏览258次 时间:2021年4月12日 09:49
李思琪
(北京舞蹈学院 北京 100081)
摘 要:胶州秧歌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胶州秧歌的艺术性很高,以舒展、大气、挺拔、坚韧给观众呈现出特有的艺术美感。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舞蹈工作者在民间传统秧歌表演中提炼了三种女性角色,且舞蹈动作具有独特的风格。本文将从胶州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角色“扇女”为切入点,探讨其在胶州秧歌中与其他女性角色的异同,从人物形象、舞蹈语汇及审美意象三个方面对“扇女”进行分析,以此探讨胶州秧歌的人物角色“扇女”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对传统道德和审美规训。
关键词:胶州秧歌;扇女;人物形象;审美意象
胶州秧歌的六个主要角色,分别是翠花、小嫚、扇女、鼓子、棒槌和膏药客。其中,小嫚、扇女、翠花代表了女性的少年、青年和中年的三个主要阶段,体现女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性格特点以及动作特点。而对胶州秧歌“扇女”角色的研究不仅体现出动作本身的体态和美感,更能够从“扇女”的肢体动律本身看到整个中原文化框架内对女性的审美和追求,更易于学生在课堂上对舞蹈风格的把握。
“扇女”人物性格分析
与“小嫚”角色对比 。“小嫚”在山东半岛的方言中是年轻的小姑娘之意。表现在胶州秧歌的角色之中,小嫚代表了青少年女性角色的活泼和灵动,与扇女的区别从体态到神态上都尤其突出。在民间,小嫚手持团扇,小巧便利。而在课堂的教学当中,多以折扇出现,以撇扇绕扇动作居多,动作节奏较快。服饰上,“小嫚”的服装色彩和款式都比较阳光活泼,所以在表演时,动作幅度夸张、灵动,服饰飘逸。“小嫚”在年龄上,正值裹足的初始阶段,身体还没适应缠足后的疼痛和重心不易移动的变化,因此在步伐的动律上常常有站不稳,“双手乱抓纱”的特征。相比之下,“扇女”比“小嫚”成熟、沉稳、大气,体态更加端庄。
与“翠花”角色对比。 “翠花”又称“大老婆”,是作为中老年妇女的形象代表,身材丰盈,动作舒展,体现了中原地区妇女的直爽和泼辣。在民间,“翠花”手持合扇,舞蹈中不开扇。服饰上,“翠花”头戴荆钗盘轧鸦结,背锈花包,着布裙。“翠花”与扇女最突出的差异点在于情感上的区分。“扇女”在生活上寓与了憧憬,情感积极欢快,有少妇的温婉和娇羞。“大老婆”是中年老妇的角色定位,情感相对沉着,情感表达更为直接,在动态和神态上尤为突出“泼辣”的特征。就舞蹈动作而言,“翠花”比“扇女”的动态更加沉稳,在舞蹈姿态上以“抻”和“韧”为主,少有花哨的扇花技巧和跳跃动作,多的是一份端庄和沉着。“扇女”则更加灵动,具有年轻女性的风韵美和温婉的动律特征。
“扇女”舞蹈语汇分析
体态特点
“扇女”作为女性审美的集中体现,着重突出了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的共有特征“三弯九动十八态”。在教材中,律动特点形容为“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这奠定了“扇女”角色的体态审美。“扇女”作为少妇形象的定位,青春中夹杂着成熟,性格温柔贤淑。这些性格特点都表现在“扇女”的动作特征上。“手握开扇”,手中的扇子上下翻飞,体态好像被春风吹过的柳叶,娇柔多姿,自下而上绵连延续的“三道弯”。受身体状态的控制,为了表现纤腰的少妇形象,“扇女”的动作力度变化中持续不断的推、拧、抻以及丰富的节奏变化和“缓发快收”。表现出扇女美丽大方而又温柔稳重的感觉。正是由于“扇女”年龄特征的特殊性,导致了其体态是羞涩中略带丰腴,是女性最完美的年龄过程。因此,扇女的动作体态较为纤细、修长。用力匀称,动作端庄、大气。
动律特点
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缠足”是中原妇女必经的身体考验,而脚下“磨”、“碾”的丁字步也就成了胶州秧歌的“典型符号”之一。相比于小嫚刚刚缠足后“双手乱抓纱”的状态,“扇女”
的丁字步突出的是温婉和延续性,步伐更加有韧性,更是胶东女性柔美含蓄的集中体现。落脚的步伐更有韧性与层次性,是汉族女性贤良淑德的表达。在脚下交替的步伐中,身体中段随之律动,打破拘谨,动作富有张力,音乐节奏较为舒缓,强调了手臂的抻拉以及腰部的拧动,表现出扇女的少妇形态,纤腰丰满。
传统胶州秧歌的音乐中多以附点形式出现,给了“扇女”动作风格“抻、韧、碾、拧、扭”充分的节奏时间,真正做到音乐点延伸到每一个神经的末梢。全身的扭拧的力度延续下去,使整个的舞蹈动作力感和谐统一、融洽。从音乐节奏上看,这种方式是形成“扇女”动作特点的关键所在,凸显了沉稳中的线条美。
情感特点
肢体是情感的外化,扇女动作夸张流畅,脚拧、扭腰、小臂缠绕、持续的推、拧、伸的动作变化,表达出年轻女子的温柔淑静,细腻多姿。扇女的年纪要比小嫚大,所以表现出比小嫚更加稳重、成熟、大气。同时“扇女”年龄又比翠花年轻,对生活更加憧憬,情感更积极欢快,动作的幅度也比翠花更加舒展。由不同的道具和服饰能够明显体现出不同角色的特点,这也正是胶州秧歌的文化特色之一。通过女性情感的细致分析,把握三种女性角色的差异点,使训练由技术性到情感性再到其特有的风格韵律的整体性。学生在把握人物角色时能够由内发,理解人物的特点及民族性格和文化情感,将自己置身其中,才能对文化的“根性”有更深刻的把握。
“扇女”审美意象分析
胶东女性的贤良淑德
山东秧歌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并形成的,其形式中既有农业文明的古风,又兼收并蓄了各地区的表演形式。特别受到清末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都在表演形式的胶州秧歌中有所遗存。“扇女”是一个具有典型的中国古典审美韵味的女性形象。手持折扇、扮如花旦、舞姿优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双重约束对汉族女子有了严谨而系统的道德要求。在传统的中原齐鲁文化中,规训了女性应有的“品”和“德”,这便是山东女性的贤良淑德。胶州地区作为受儒家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地区,女性成为人们心目中“优良品德”的集合体。扇女“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既表现出了当地女性的活泼热情,又表现出身材行走如同风摆柳,富有韧性和曲线美感。同时以日常生活为素材在一举一动之间展现女子贤良的形象。这一角色,在舞蹈的角色定位上承载胶东女性共有的、普适性的优良品德,是对女性美德的褒奖和歌颂。能够透过这一角色,看到在现实中的中国的传统女性的善良和勇敢。中国作为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应该有着本民族最鲜明的民族性格特征。今天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创作应立足在传统文化背景之中,体现民族性格、追求民族审美 [1] 。
中原文化的传统规训
在中国,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当地人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这些符号被赋予的特殊意义,每个人也都被涵盖在一定意义之内。“扇女”这一角色是农耕民族的符号继承,表达了在儒家文化框架内对女性的审美要求。以审美为纽带,以文化为中心,将民族美学蕴于艺术之中。每个民族或时代的艺术,都是那个民族文化或时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的发展受到总的文化氛围或文化条件的影响。
[2] 山东地区地处华东沿海,受
中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影响深远。民间舞蹈受到大文化氛围的影响,雅俗共赏、动静结合,以表现民间意趣和生活为主,提倡现实为重。邓佑玲教授在《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一书中根据中国各民族纬度位置的差异将审美模式分为了游牧民族、农业民族、海洋渔猎民族三种类型 [3] 。而每一种类型因各自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的差异又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审美意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受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影响,由于在地性、当下性的求美冲动的加速最终达到审美固化。胶州秧歌女性形象“扇女”凝结了中原文化中对传统女性优良品质的美好期许,从而达到了儒家文化审美规训的巅峰。
结论
胶州秧歌诞生于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齐鲁境内,所以舞蹈形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的传统美德一旦和民间艺术相融合,就会产生独特而持久的艺术魅力,这恰恰是这种舞蹈的灵魂。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胶州秧歌在血脉上属于民族民间舞,有着与生俱来的自然风韵,但其长期受到中原儒家文化的浸润和影响,使胶州秧歌在舞姿、动律、角色上都显现出道德和伦理限制下的归顺和驯服。因此胶州秧歌人物角色“扇女”是传统审美下女性优良品质的整体体现和集中代表。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赵铁春.中国汉族民间舞教材[M].上海:高教出版社,2004.
[3]史玲捷.浅谈胶州秧歌动态的风格特点:“抻、韧、碾、拧、扭”[J].理论探讨,2011(07):6w.
[4]严嘉.三道弯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异同及在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8(09):162.
[5]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6]于恋.胶州秧歌艺术特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9):151.
[7]杨春雪.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类型研究[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1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