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语文学科思想教育之优势
摭谈语文学科思想教育之优势
吴伟 河南省汝南幼儿师范
摘要:在思想教育的整体中,学科教育仍然是一种思想工程建筑的重要的形式。语文学科得天独厚,聚知识技能、思想形象于一
体。成为特殊的“潜隐课”。具有明显的教育性优势。
关键词:学科;优势;渗透;外延
语文课天高地阔、包罗万象,容古今中外、天南地北于一炉,
非其它学科所能肩比。在思想教育整体中,学科教育仍然是一种
思想工程建筑的重要形式。语文学科得天独厚,聚知识、技能、
形象于一体,成为特殊的“潜隐课”,具有明显的教育性优势。
一、文以载道——语文学科的客体优势
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是文道统一、文道并重,即讲文、又传
道;既学语文又端正品格,正其人生。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
形式下,有人提出“道行于先”“文行于后”,道行结合,而又
文通。这就是说新时期教学内容丰富、流派纷呈,这就决定了语
文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变化与创新。
语文学科的客体优势表现在“道”的载量十分丰富。囊括数、
理、化、天、地、生、文、史、哲……人生真谛、世事百态、自
我价值、伦理道德、自我修养。理想情操等教育因素无所不容。
它们都通过语言、文字这一信息载体,凝聚于人、事、物、景中,
使之具备了思想教育。净化思想、净化灵魂的潜在功能。显然它
具备了政治学科具备的,数理化等学科缺失的“道”的丰富的载
量。 就语文教学开设的时值看, 仅中学阶段就达一千四百多课时,
这种延续性,长时间的开始方式可以克服“阵雨式”、 “运动式”
教育的近期效应和效应淡化的弱点。按质量转化规律,丰富的信
息量,具有了较强的思想意识而引起思想飞跃的客观可能性。其
次还体现在以“文载”道上,语文课具有载道方式的优势。教材
中多是文质兼美的传统名篇,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具有美术形象
的真切感和音乐形象的空幼朦胧感,同时又不像美术形象那样直
接可感, 而是借助第二信号系统造成的形象, 因而具有可以意会、
潜移默化的余地;它不像音乐形象那样空灵易逝,又较之容易把
握,从而能激起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明理悟道,产生开窍反应,
进而理解生活的大本大源。所以,语文学科的文道一体容易实现
传道、授业、解惑即教书又育人的可能。这种潜隐性的悟道方式,
伴之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伴之以文学作品的魅力,伴之以名篇、
精品、文和道的和谐统一客体从而大大减弱了说教式,“传道”
使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因文悟道”,“随风
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直接显示了语文教育性的主动和优势。
二、细雨渗透——语文学科思想教育之主体优势
语文课“学文悟道”是与感情因素连在一体的。文学作品都
是文情并茂的篇章,教师借助这文质兼美的客体,以情动情、以
情传情、为情设境、以情染情,让学生进入意境,化为角色,激
起感情的共振共鸣, 最终达到得其义而信其道, 信其道而行其道。
使认识出现质的飞跃,实现教育性的目的。这种细雨性的渗透教
育闭起“急雨冲刷”的“阵雨式”、“运动式”和“漫流浇注”
教育要深刻得多、持久得多。比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
第一段的华老栓早起买药,文章设境的描写是一黑、二暗、三淡,
突出的是黑暗、孤寂、恐怖的气氛,他要到菜市场杀人现场去买
人血馒头, 人们的心是紧绷绷的。 而第四段段首的景物描写是 “哀
景抒哀情”,两个失子的可怜的母亲在清明节鬼节气的阴冷气氛
中邂逅相遇,又有一个古怪的乌鸦嘶鸣点缀,把文章推向高潮,
突出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三、海阔天空——语文学科思想教育左右逢源
我们的国情决定了教育要面向基层、面向边疆、面向企业、
面向农村。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面向世界这是改革的视野;面向未
来是改革的策略眼光;面向现代化,这是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面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
进素质教育。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开掘教材的教育性因素,联系当
前改革、开放、发展中的典型人事,把国民的素质、生产效率和
技术水平与解放前对比,与西方国家比,横比、纵比,激发学生
为提高国民素质、建设美好明天而树立起明确的思想观念和时代
意识。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崛起,为伟大的“中国梦”而读书。
语文课与生活血肉相连,与实践想通,与人类的活动横切纵
联。语文课可以向外延伸,纵横发展。为师者可以捕捉契机,广
泛地开辟第二课堂,以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随时进行爱
国主义、集体主义、无产阶级人生观教育,还可举办演讲会、读
书会、赛诗会、文学沙龙、文学讲座等,教育学生鉴前人、肩后
辈、学英雄、继传统,做一个共产主义的四有新人。
实际上,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生活的教科
书,是群众智慧的海,是万有的学校。要鼓励学生,迈开双脚,
走向生活,深入社会,与有志人共事,从无字处读书,生活和实
践就是无字书,以人民为师,以社会为课堂,把书本知识与实践
活动结合起来。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内外突破的思想教育思路是可行的:从
教育场上看,由课堂向课外,由学校向社会;从观念层次看,由
明确观念到增强意识,巩固意识,培养感情;从教育主体上看,
由外部强化走向自身内化,这是一条符合逻辑的近情合理的思想
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怀化师专学报》.199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