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中医药防治新生儿黄疸研究进展

热度0票  浏览114次 时间:2011年5月24日 09:34

【摘要】  通过对近10年来中医药防治新生儿黄疸的病因病机及防治方法的文献研究,旨在发现更易于被小儿接受、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的中医药防治方法,同时又能够体现出其优势所在。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中医中药;综述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症状。本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大类。其中病理性黄疸中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时可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进而直接威胁小儿生命或造成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西医对于生理性黄疸仅仅是观察,对于病理性黄疸治疗方案有药物治疗、光疗、换血疗法等,均有一定疗效[1],但是往往有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而中医则对于生理性黄疸进行早期干预以预防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对于病理性黄疸则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对新生儿黄疸的中医防治作一简要述评,以便发现更易于被小儿接受、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的防治方法,能够在防治新生儿黄疸方面体现出中医药的优势。

  1病因病机

  中医很早对新生儿黄疸就有所认识。《诸病源候论·胎疸候》云:“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湿热,薰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或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外邪内侵,脾为邪困,失健运之功,移湿热于肝胆,肝失条达,胆失疏泄,胆液外溢于肌肤而发黄。”范淑华等[2]认为新生儿黄疸迁延日久不愈,多因湿热郁积肝胆兼有血瘀所致。王锦华等[3]认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多由母体湿热, 胎毒熏蒸胎体或元气不足, 肝气郁结, 不能疏泄胎毒湿热之邪, 湿热胎毒郁结血分, 肝胆疏泄失常, 胆汁输送排泄受阻,浸入于血,外溢肌肤所致。杨勤[4]认为,本病的发生责于湿邪,或由于孕母感受湿邪,郁而化热,湿热熏蒸,传于胎儿;或湿从寒化,寒湿阻滞,遗于胎儿;或湿热蕴郁,淤阻内积,郁结于里;或胎儿生后外邪内侵,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气机不畅,熏蒸肝胆,肝失条达,致胆汁外泄,发于肌肤。张素玲等[5]认为,大多由母体湿热邪毒熏蒸胎体或元气不足,脾不健运,不能输泄胎毒湿热之邪而引发湿热毒郁结血分所致。顾俊贤等[6]则从病机分析,认为孕母脏气湿热熏黄胞胎的先天因素及产时、产后的湿热外袭是外因,而新生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器功能低下,不能完全结合、运转、疏泄胆汁,此为内因,内因为本虚,这就形成了本虚邪实、虚热夹杂之证。

  2 中医药治疗

  2.1辨证分型及治则

  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黄、目黄、小便黄,大便颜色淡或呈白色,出现发热、拒食、精神不好、嗜睡、两眼呆滞等症状。治疗时医家根据患儿不同的临床证候进行辨证拟定处方并随证加减。陶春祥[7]分型辨治如下。(1)湿热黄疸型:症见患儿皮肤黄染,色鲜明如橘染,拒乳,啼哭,烦躁或皮肤有紫斑,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指纹色红。治宜清热利湿、疏胆退黄。选用自拟方虎茵汤加减。(2)寒湿黄疸型:症见患儿皮肤黄染晦暗,形体消瘦,腹胀,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物,精神萎靡,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腻,指纹色淡或紫暗。治宜温中健脾、化湿退黄。方用茵陈蒿汤合理中汤加减。(3)瘀积黄疸型:患儿皮肤黄染,色泽暗滞,皮下有瘀斑或瘀点,体瘦腹胀,或肝脾肿大,舌质暗红、苔黄或薄腻 ,指纹色紫而滞。治宜活血通络、疏散退黄。方选血腑逐瘀汤加减。李建等[8]分型辨治如下。(1)湿热熏蒸型:症见皮肤、面目发黄,色如鲜橘,不欲吮乳,烦躁不安,呕吐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指纹紫红。治宜清热化湿,利胆退黄。常选用茵陈蒿汤加味。(2)感受邪毒型:症见皮肤、面目发黄,出现时间较晚,且伴有发热、烦躁,甚则抽搐、昏迷、呕吐拒食、大便溏稀,舌红绛苔黄,指纹紫滞且长,或透关射甲。治宜清热凉血,解毒透黄。常选用犀角散加减。(3)寒湿阻滞型:症见皮肤、面目发黄日久不退,色淡而晦,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四肢欠温,不思乳食,尿黄便溏,舌淡苔白腻,指纹淡红。治宜健脾温中,化湿退黄。常选用茵陈理中汤加味。(4)瘀血内阻型:症见皮肤、面目发黄,色深而暗,皮肤瘀斑,胁下痞块,腹部胀满,神疲纳呆,食后易吐,尿黄便白。舌见瘀点苔黄,纹紫滞。治宜活血化瘀,消积退黄。常选用血腑逐瘀汤加减。顾俊贤等[6]认为应根据临床症状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法。例1辨证分型虽为阳黄,但无大便秘结、舌苔黄腻等,不宜清热利湿,应顾护后天脾胃之气,以防变证,采用姜黄三物汤治疗。例2其病机为热邪伤阴或素体阴虚,肝热之郁,胆汁黏稠,失于疏泄,不循常道,外溢发黄,此型命名热邪伤阴型之阳黄,不可拘泥于利水渗湿,以免伤阴更重,宜用滋阴利胆法治之。

  2.2中成药

  郑兴惠等[9]将76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两组。预防组388例,对照组372例。预防组在新生儿生后第1天予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对照组不用药。结果:预防组72 h胆红素增高值为(137.5±6.98)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70.23±8.86)μmol/L,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说明茵栀黄口服液可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朱美香等[10]将111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58例,对照组53例。对照组采用①蓝光照射;②酶诱导剂;③白蛋白或血浆;④溶血者给予地塞米松静滴;⑤对症处理,包括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⑥病因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 服用柴茵合剂。治疗组与对照组经治疗72 h后,TCB下降明显,治疗后TCB指数降至20所需的时间、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本临床观察表明,中药柴茵合剂配合常规的西药治疗治疗新生儿黄疸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刘凤军[11]选择30例新生儿口服茵陈三黄口服液,结果30例中显效29例,有效1例,显效率96.7 %。茵陈三黄口服液由原来汤剂改变剂型而成,经多年应用退黄效果显著,将此方改为口服液,再次证明其退黄效果明显。刘玲等[12]将40例新生儿停止母乳喂养,改换配方奶喂养新生儿,治疗选用茵桅黄注射液加10 %葡萄糖注射液稀释静脉点滴,同时进行单面冷光源蓝光治疗。结果4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为7~14 d,最后均痊愈出院。可见加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和蓝光光疗,可以提高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的排泄,使胆红素水平逐渐降至正常范围。苗智莹等[13]选择足月新生儿185例,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治疗组94例,对照组91例。治疗组口服茵栀黄注射液。对照组不予治疗,两组均正常母乳喂养。用药5 d后用经皮测黄疸仪复查胆红素值。结果治疗组症状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范淑华等[2]将79名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对照组39例。治疗组用降黄汤;对照组用茵陈丹参汤。结果治疗组40例,显效17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 %。对照组39例,显效11例,有效1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廖龙祥等[14]对5例患儿用民间草药蜜桶花合茵陈五苓散加减防治。结果一般服药4 d后,黄疸开始消退,随着黄疸的消退,患儿精神及吮乳日渐改善。5例患儿均在服药3~4剂后痊愈。

  2.3自拟方

  王锦华等[3]选择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患儿90例,用自拟退黄汤治疗。总胆红素高于320 μmol/L者配合蓝光治疗,结果90例全部治愈,无胆红素脑病发生,其中25例配合光疗治疗,黄疸消退时间为5~14 d。滕兴安[15]用自拟“清热利湿健脾退黄汤”治疗新生儿黄疸90例,温热内蕴型65例,脾虚湿郁型25例。结果治愈率61 %,总有效率94 %。郑启仲等[16]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3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0例,对照组120例。治疗组①应用中药消黄散治疗;②血总胆红素值≥257 μmol/L者给予蓝光照射12~72 h,蓝光灯管使用时间<2 000 h;③病因及对症治疗:保暖,补充热卡,脱水者补充液体,有感染者抗感染治疗,有酸中毒者纠酸治疗。对照组①应用西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口服治疗;②、③同治疗组治疗方法。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8.34 %,对照组有效率83.33 %。两组有效率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01)。魏述炎[17]对6例患儿施用穴位针刺。选穴:十宣、四缝、内关 (双),同时配合单味大黄3~10 g,水煎口服。6例患者均经1次治愈,其治愈率为100 %。

3中西医结合

  张素玲等[5]将住院新生儿,按接近2∶1∶1比例随机分3组,203例完成实验。其中观察组93例,对照组1为59例,对照组2为51例。对照组1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2常规西医治疗+退黄口服液,观察组常规西医治疗+退黄洗剂。结果3组患儿血胆红素降至85 μmol/L以下所需天数为观察组(5.5±3.6)d,对照组1(6.0±4.5)d,对照组2(4.6±2.7)d。观察组较对照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对照组2较观察组及对照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P<0.01)。并且退黄洗剂对母乳性黄疸的作用优于其他病因所致者。杨莲兰[18]将符合病理黄疸的11例患儿进行中西结合治疗。用药(1)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口服;可拉明加入10 %葡萄糖注射液30~50 mL静滴。(2)人血白蛋白静滴。(3)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静推。(4)中药治疗:在上述治疗的同时,服用中药方剂茵陈茅根汤、三黄汤。结果治疗3 d后,7例足月儿皮肤黄染均明显消退,4例早产儿中,3例皮肤黄染消退较明显,1例有所消退。治疗5 d后,复查血清总胆红素,7例足月儿均为134~157 μmol/L,早产儿4例中3例均小于171 μmol/L,1例为205.2 μmol/L,连续服用中药至10 d,血清总胆红素即降到136 μmol/L。显效为10例,有效为1例,有效率达100 %。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较显著。金玉华[19]将确诊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妈咪爱、茵栀黄及间歇性光疗,对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值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例均全部治愈,未出现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组在减轻血清胆红素方面优于对照组,黄疸治疗时间明显缩短,而且胆红素水平下降明显。周高良等[20]将113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61例,以鲁米那针、茵栀黄针联合干预退黄;观察组52例则仅采用鲁米那针口服。结果:两组疗效及治疗6 d后经皮胆红素水平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可见鲁米那联合茵栀黄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赵菁,霍薏钦.新生儿黄疸治疗新进展[J].九江医学,2007,22(1):61-64.

  [2]范淑华,高爱芝.降黄汤治疗新生儿黄疽疗效观察[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1,24(2):54.

  [3]王锦华,杨凤涛,蒋波.退黄汤治疗新生儿黄疸90例[J].陕西中医,2007,28(7):781.

  [4]杨勤.独味茵陈治疗新生儿黄疸[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15):1407-1408.

  [5]张素玲,顾卫,贺慧蕾,等.退黄洗剂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9):983-985.

  [6]顾俊贤,牟青慧,王葵光,等.治疗新生儿黄疸之补漏与拾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0):2817.

  [7]陶春祥.如何辨治新生儿黄疸[J].江苏中医药杂志,2003,44(10):794.

  [8]李建,齐汝敏,张运英.新生儿黄疸的中医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02,30(12):16-17.

  [9]郑兴惠,汤正珍.茵栀黄口服液预防388例新生儿黄疸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2):4617.

  [10]朱美香,邱根祥,陈卫红.柴茵合剂治疗新生儿黄疸5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3):156-157.

  [11]刘凤军.茵陈三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30例[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9):1258.

  [12]刘玲,贾曦.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2007,15(4):124.

  [13]苗智莹,张云慧,李蕴.口服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J].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332.

  [14]廖龙祥,李晓玲,了见.草药蜜桶花合茵陈五苓散治疗新生儿黄疸[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65):342.

  [15]滕兴安.自拟“清热利湿健脾退黄汤”治疗新生儿黄疸9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8):43.

  [16]郑启仲,林秀珍,刘志慧,等.消黄散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240例[J].河南中医,2002,22(1):15.

  [17]魏述炎.针刺配合大黄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J].中医外治杂志,2005,14(4):47.

  [18]杨莲兰.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11例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2008,5(1):168

  [19]金玉华.新生儿黄疸的间歇光疗、微生态活菌制剂及茵栀黄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08,5(1):70-71.

  [20]周高良,吕军.鲁米那联合茵栀黄注射液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1):35-36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TAG: 新生儿黄疸 中医药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