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演奏技法的传承及其创新探讨
扬琴演奏技法的传承及其创新探讨
王 静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 扬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象征元素之一,在诸多的乐器中,扬琴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主要存在于民族乐队中,属于击弦类乐器,与钢琴同宗。在演奏时,能够根据演奏的速度、力度的变化,在演奏方式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音色与状态。为了将中国扬琴的音乐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对扬琴演奏技法进行传承与创新是必然选择。为此,本文就扬琴演奏技法的传承及其创新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 扬琴;演奏技法;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 J632.51 【文献标识码】 A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音乐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价值。若想呈现优美、动听的音乐,必须具备丰富的乐器,其中扬琴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扬琴来说,演奏技巧很是关键,只有熟练掌握演奏手法,才能做到人乐合一,体现出高超的扬琴演奏水平,提高曲目演奏效果。新时期,随着乐器种类的不断增多,扬琴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威胁,演奏技巧不够专业,若想将传统文化发扬下去,必须重视对扬琴演奏技法的传承,在此基础上加入一定的创意,充分发挥扬琴的优势和特点,进而呈现更好的音乐作品。
一、扬琴演奏技法概述
扬琴又称洋琴、打琴、扇面琴等,是一种击弦乐器[1],与钢琴属于同一范畴。音色具有明显的华丽大气的特点,柔中带刚,刚柔并济。进行慢节奏演奏时,音色细腻连绵,如小溪潺潺,进行快节奏演奏时,音色清脆悦耳,如山泉叮咚。扬琴的音色洪亮、清脆,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张力,主要的演奏形式为独奏、合奏和伴奏。
一般情况下,扬琴与钢琴的作用相同,若在民族乐队演奏中则是扮演伴奏的角色,是整个民间乐器演奏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扬琴在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中有着400多年的历史,经过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乐器制作人员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扬琴的种类在不断增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如电声扬琴、筝扬琴等。当前,相对于传统乐器而言,应用较广的当属电声扬琴,其富含丰富的现代化元素,主要由琴体、放大器、拾音器和音箱等组成[3]。琴弦振动时,会以拾音器为传播载体将声音波转化为电讯号,借助放大器来对音色进行美化,最终从扬声器发出来。此类扬琴既能独奏,也可为其他乐器伴奏,在后续发明的诸多扬琴种类中受到演奏家们的一致认可。
传统的扬琴竹法以左竹法与右竹法为主,基本竹法主要是采用两手轮流交替的方式。传统的扬琴演奏技巧主要包含弹、轮、颤、滑、点、拔、揉、勾等多种[4]。如今,扬琴竹法在不断得到创新,混合竹法不断出现,吸收与借鉴了国外的扬琴演奏技巧,形成了我国独具一格的扬琴演奏方式与表现手法。对于扬琴来说,弹奏是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技术,对整个演奏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想增强演奏效果,必须进行严格的规范训练,调整好手指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做到指与腕的张弛结合,演奏者必须保持放松的状态,才能呈现出良好的演奏效果。
二、演奏技法创新对扬琴艺术发展的意义
(一)实现音色的多元化
作为音乐演奏的重要工具,扬琴是文化的产物,为了实现对扬琴文化的传承,必须对其演奏技法进行创新,以此来增强音色的完整性,实现音色的多元化,是提升扬琴艺术气质的重要途径。新时期,人们的审美观与艺术素质发生了转变,强调扬琴演奏的个性化,为此,可借助扬琴来模拟各类声音,如呼吸、雨声、走路或鸟叫等,使得扬琴的音色呈现多元化的色彩,音色范围更广,这样会让扬琴在参与作品诠释时更具吸引力,是扬琴演奏技法创新的重要体现。为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应及时对扬琴的演奏的表现力进行凸显,实现演奏者与扬琴合二为一,能让听者从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愫,引人入胜[5]。
(二)增强表现力与张力
扬琴的演奏,重视演奏效果与情感元素的展示,旨在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与兴趣,带动听众的情绪,这就需要扬琴要具备足够的表现力与张力,才能使人物角色、情感跃然纸上。加强扬琴演奏技法的创新,能更为具体、生动、形象的塑造人物角色,掌握人的心理动态,在此过程会使得扬琴的表达效果更加丰富。乐曲《昭君怨》,从曲名中可感受到一股悲伤、凄凉之感,为了更好地突出昭君内心的心理变化,在扬琴演奏时,设置了大量的颤音、滑音与顿音,营造浓郁的凄凉、幽怨之感,借助扬琴的技巧性演奏,更加准确的体现人物的心情与心理活动,进而更加准确地掌握乐曲的主题与风格。扬琴演奏技法的创新,能充分诠释乐曲的艺术美,烘托与渲染乐曲的意境美与画面感,使得扬琴的表现效果更具立体感。
(三)演奏形式更具创新性
当前,人们的审美观与艺术观点都在发生着转变,对艺术产生了新的期许与思想,为了更好的传承扬琴文化,必须对传统的扬琴演奏技巧进行完善与创新,使得扬琴的演奏风格更适应于现代社会,不断的突破传统扬琴演奏过程中的障碍,对现有的演奏形式进行创新,是实现艺术传承的关键所在。现在舞台上更多的呈现扬琴重奏、扬琴乐团、扬琴与电声乐队等的多元化演奏形式的出现,正是扬琴演奏技巧与形式不断继承、发扬与创新的表现。
三、扬琴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一)连续性颤竹
扬琴的演奏不仅要在传统的技巧上予以传承,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以达到更为理想的演奏效果从而实现扬琴演奏 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扬琴演奏过程中,传统颤竹的演奏,主要用来增强乐曲的韵律美与韵味美,现如今,除了仍旧要保留与传承颤竹的演奏要素外,还应赋予它新的价值与思考,对多种颤竹技法进行开发及深入研究,以此来推动扬琴技法的进一步发展。在颤竹演奏过程中,可以表达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连续性的颤竹会使节奏感更强,在听觉上感觉到演奏的活跃度,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可见,扬琴的独特表现力是不容忽视的。连续性颤竹属于颠竹技法中的一种,且传统的颠竹以左颤、左滑颤为主,连续性颤竹涉及较少。为了增强扬琴演奏的技巧性与创新性,适应新时期技术发展的需求,对扬琴演奏技艺进行加强和深化,强化双手的交替性、持续性颤竹的训练[6]。连续性颤竹,顾名思义,要求演奏者应保证颤竹的持续性、均匀性。扬琴独奏作品《觅》,通过连续性颤竹,将扬琴处在不同音区中的音色展现出来,增强了音响的对比度,让整个乐曲的呈现效果更佳。
(二)连竹
所谓的连竹,即演奏者需要一只手连击两下,此演奏方式在传统的演奏过程中是被强烈禁止的。当前,为了实现扬琴艺术的全面发展,连竹已经被广发运用到现代乐曲创作之中,将其作为重要的演奏语言,以实现演奏效果的创新性。通过演奏者的不断试验,发现竹序的不同,其所产生的音乐律动效果也是不同的,利于丰富扬琴的张力与表现效果[7]。目前,连竹的使用,重要以顺竹法为主,该竹法的提出者为中国音乐学院著名扬琴演奏家李玲玲教授,她认为在扬琴演奏时,要以精确表达音乐内涵为前提,以技术为支撑,以顺竹法为核心,用科学合理的音位的排列规律来安排连竹的演奏。此演奏技法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扬琴的竹法顺序,为避免发生音位跳跃或交叉的情况,可加入同音与异音的连竹使用,这样一来既有效降低演奏的难度,也使演奏更为流畅连贯。
(三)滑音指套
在扬琴演奏中,运用滑抹音技法,能对演奏过程中所出现的余音进行合理的处理,且通过高效的处理能使扬琴演奏中所产生的韵味更浓郁,增强乐曲演奏的感染力与魅力,展现出温润、委婉之感,演奏出来的乐曲具有传统音乐的特点,受到大众的喜爱。
然而,滑音指套技法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音区角度来讲,该技法不适合中低音区,可用在402扬琴的高音钢弦阶段,应用的区域存在限制性,成为该技法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
滑音指套技法的应用可以为扬琴的演奏锦上添花,使乐曲更具韵味性,保证滑音操作的规范性,不可过度模仿古筝和琵琶,根据扬琴的实际属性选择合适的滑音指套演奏是这一技巧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
(四)制音
在扬琴演奏过程中,使用制音器,能实现对余音的控制,增强扬琴演奏的张力。在制音技法中,手止音技法属于核心内容,手止音的操作技巧与顿音操作非常相似,待到击弦完成后,要借助手指来达到止音的效果,当然二者也存在一定的区别。顿音属于特殊性的音效,以音色处理为主要目标,而手止音技法则是属于一种制音技巧,主要以处理余音为主。李玲玲教授近几年提出器械止音的理念,对传统制音器做了调整和优化,使得现在的制音器不仅能演奏全止音,还能通过脚对制音踏板的控制形成了半止音的音响效果,提高了扬琴在音色方面的表现力。
(五)组合
目前,为增强扬琴操作的魅力与感染力,我们会选择多种技法相互组合的方式,期望打造更为绚烂、丰富的音响效果。为了实现对多种技巧的综合性运用,应提高扬琴演奏技法的使用效率,及时了解扬琴演奏的技巧,借鉴多种技巧相互结合的方式将乐曲的艺术风格与主题展现出来,演奏者应及时与作曲家进行沟通,就扬琴的演奏技法进行组合运用,以实现对扬琴演奏魅力的充分凸显,给人以良好的听觉感受,是扬琴演奏技巧创新的关键。
四、结束语
中国的传统音乐与欧洲、非洲的不同之处在于欧洲的音乐比较倾向和声及复调的运用,追求和声的色彩感,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有自身的特色;非洲的音乐对节奏比较敏感,注重身体的律动感;而中国的音乐对旋律有较多的运用,追求意境感,旋律可谓是我国传统音乐的灵魂,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风格特点。不同国家的、地域的音乐有所不同,无论我们能否听懂,但音乐的情感都是共有的。当今时代,扬琴作品的创作逐步向现代化、个性化发展,出现了更多技术上的创新,不断展现出新时代音乐的特色。
扬琴属于一种典型的古典乐器,为了提升其应用价值,必须对其演奏技法进行传承与发扬,对原有的演奏技法进行创新,以更好的适应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只有对演奏技法予以创新,才能提升扬琴的影响力与利用价值。扬琴演奏技法的不断创新,应是对传统演奏技巧进行不断的延伸与探索,对乐器进行创意性设计,积极开发新的音色,以增强扬琴的表现力与张力,实现演奏技法的全面提升。
与此同时,我们要“取其精华”,勇于正视过去的不足,以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作为基本的立足点,不断推陈出新,深入了解这件乐器本身所具有的演奏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扬琴音乐的创作。
参考文献
[1]庞卓.东北扬琴的演奏风格及音乐创作[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04):151-154.
[2]王英.论扬琴演奏“点”、“线”、“面”的辩证统一[J].音乐探索,2010(03):82-84.
[3]王珺.东北扬琴的形成、发展与特征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11):163-164.
[4]张馨.扬琴创新技法对扬琴艺术发展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5(01):71.
[5]张新昊.扬琴演奏技法的创新与传承[J].音乐时空,2016(02):29-30.
[6]管日.扬琴演奏中的滑抹音和压揉音[J].大众文艺,2011(06):14-15.
[7]董海丰.“蝶梦扬琴”改革的成果及对扬琴艺术发展的影响[J].音乐创作,2014(09):145-147.
作者简介: 王静(1972—),汉族,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表演及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