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探微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探微
胡翠云
(安徽省繁昌县孙村镇中心小学 241206)
说到“生活教育理论” ,我们的脑海里就立刻浮现出一个风尘仆仆的身影——1917年,他从国外归来,面对的是当时
中国一种传统的灌输式的、" 填鸭 " 式的教育。他决心从根本上改革这种教育,因而提出了针对旧教育的“生活教育理
论” 。他是谁?他,就是曾被毛泽东同志尊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被宋庆龄先生称颂为“万世师表” ,甚至还被人们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的第二座里程碑——陶行知。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
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将导师杜威主张的教育即生活,改变为生活即教育,
而“生活即教育” ,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
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处处皆学问,我们的教育不仅要走出“教室小课堂” ,更要走进“生
活大课堂” 。
一、走进“小课堂”——“学做真人”按照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 “生活”
无时无刻不在教育着每一个人,它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不由自主终身就读的“大课堂” 。先生曾说过 :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 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那么,何谓“人生之道”呢?陶先生又说 :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由此可见,陶行知眼中的“人生之道”是“学做真人” ,要知道, “真”乃立教之本。这是当今中国人格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永恒的真理。我们教材当中的每一篇课文,像《中彩那天》 、 《真实的高度》等文章,都在表达一个“真”字——人性的“真” 。这也是人
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而自然的 “真” , 我们称之为 “真理” 。这也是教育的基本内容。
真人是陶行知的培养目标,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真人就是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真人就是智仁勇俱全的人。 “真”
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小时候听过的《狼来了的故事》 ,告诫我们说谎的孩子没有好的下场 ; “褒姒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也告诫我们不讲”真”话、不干实事的可悲下场。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厂家利欲熏心的伪劣商品,冠着名优的
幌子欺世骗人,让人心寒 ; 商家满500送1000的广告,也着实哄去一些人竞相购买。社会上也不乏流窜街头的坑蒙拐骗
的不法分子。南方一家新闻媒体做过一份问卷调查,在问卷中有两个问题 : “如今我们最需要树立的风气是什么?” 、 “如今人最缺乏的品德是什么?”最后调查结果居然相同,那就是“真” 。“学做真人” ,对少年儿童的品德教育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正日益成为人们深入探讨的话题。有这样一则事例,一位稚气未脱的小选手参加儿童诵读电视比赛后,听到评委在点评中说到他“牙齿不齐, 影响发音”后, 马上表态说: “谢谢评委老师的教导,我一定争取让牙齿早日长齐” 。小选手的话引来一片笑声。 “让牙齿早日长齐”是他努力“争取”就能
办到的吗?显然这也不是孩子的心里话,而是他的指导老师“教诲”的结果 : 为了迎合评委老师,取悦于评委老师,他们被教育成必须恭恭敬敬地全盘接受评委老师的任何点评。在电视画面中,我们看到多少孩子在说自己的话?说的差不多
都是“小大人”的口气的套话,这不是他们的错,是我们大人把他们教成这样子的。大人以自己的功利心引导孩子,影
响孩子, 使孩子过早成人化, 不再有童心, 不再有童真。想想,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现象。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学生能否“学做真人”的关键是教育者的引导,更何况,现在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加呈现
出多边化的趋向,所以, “如果教育者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
应只停留在“学校的人” ,更应扩展到“家庭的人” 、 “社会的人” 。有些学生在学校和家庭往往表现为双重性格。这种双重人格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他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心理,养成虚伪的性格。这种教育的多边性,就要求教育由课堂向课
外延伸,由学校向校外延伸,而作为一名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教师,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就是多种教育力量的组织者。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生活即教育”学说,更是告
诉我们“教育的材料, 教育的方法, 教育的工具, 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 。所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 “教育社会化”
的新视角看教学工作,通过生活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做人,使我们的学生以自由独立的人格、良好的道德来抵御
不良影响,这样才有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珍惜、尊重和热爱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
会责任感, 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 成为时代“真”人。
二、学习“大语文”——“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其方法论就是“教学做合
一” 。陶先生十分重视“做”在课堂上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要做得好” 。
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是学生常见的活动方式,也充分体现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精髓。它既能调动学生
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又能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提供平台,让学生尽情地说、尽情地议,
通过讨论交流,逐步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先在小组内,推选一人做组长,一人作中心发言,其余人作补充、记录,小组
每个成员都可以充分发言,由组长归纳。这种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充分照顾了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给了学生自主活
动的时间和空间,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特长,激发个人的潜能。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理论, 鼓励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就能够快乐地在“做”中学,课堂纪律良好不再意味着只有老师一人在说话,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不仅仅止于老师和黑板,要让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把更多的内容还给学生,把更广阔的空间还给学生。“做中学” ,陶行知先生主张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而学习习惯更应该在生活中培养。他主张在做
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因为实践过程本身就是行知结合的过程。通过启发学生探究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
在探究奥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总而言之,生活是丰富的,因为我们每天置身于生活中,每天在演绎着各种不同的故事,所以我们要因势利导,引导孩子参与生活实践,挖掘出生活中有用、趣味的资源,用心捕捉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这样的学习才可以真正地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才可以让孩子真正地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