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气象综合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建设
摘要农用气象信息的准确性、专业性、针对性、及时性和覆盖面反映了农用气象信息的服务质量。建立农村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可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指导服务的作用,切实提高农业的防灾减灾能力。
关键词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必要性;有利因素;发展主体
建设农村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是依托气象部门的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服务平台,在广大乡镇农村直至自然村及公共场所安装气象电子显示屏,依靠GPS通信技术或卫星技术,将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传递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1-2]。同时,该平台还可以向社会公众发布涉农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动植物疫病科普宣传、科学种田等综合信息,是直接传递到广大农村、服务“三农”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具有传播便捷、覆盖面广泛、功能完备等特点。建设农村气象综合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解决农村综合信息传递问题的重要途径。
1建立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1)农村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的所有信息既可直接显示,又可预留语音播报功能,具有传播便捷、覆盖广泛、功能完备等特点,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解决农村综合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系统建成后,能有效整合气象部门和相关部门现有的资源,形成一个集约化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将大大增强政府公共服务及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根据当地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主要农事环节以及相关技术措施对天气条件的需要,制作针对作物所需的有利和不利气象条件的服务,通过电子显示屏分类发送给不同需要的服务对象,以便为当地农业生产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提供便利,使气象和农业紧密结合起来。
(3)与传统信息传输手段相比,农村气象综合信息电子显示屏不仅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而且信息传递速度快,是最简单、最直观、最实用的了解外部信息的方法。
2农村气象综合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建设的有利因素
2.1发布气象信息的准确性、专业性和针对性
气象信息的准确性、专业性和针对性决定了电子显示屏发布内容的质量。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中尺度自动、气象卫星等高科技手段,使得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确[3]。可针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如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等各种作物(动物)品种的生长、产量形成等与天气条件的关系,开展有特色的农产品气象保障服务。
2.2发布传输气象信息的及时性和覆盖面
目前气象信息发布主要渠道有:电视、广播、报纸、12121、手机短信等,但及时性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农村气象综合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的建设,弥补了上述渠道的不足,随着各地方政府村村通电子显示屏报务平台的开通,农业气象信息及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将及时覆盖到任何地方,从而拓宽农业信息的发布渠道。
3发展农村综合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的主体
3.1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主办
农村综合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的建设,是气象防灾减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之一,是气象部门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全面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解决气象信息传递“最后一千米”瓶颈问题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主办”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组织做好区域气象灾害分布及影响特征,为政府科学指挥防灾减灾提供支撑。该服务平台还可推进农业、渔业等信息服务技术的发展,增强政府公共服务及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水平[4]。
3.2建立农业气象点对点信息服务系统
乡镇气象电子显示屏的安装,将全天循环显示该区域2~3 d以内的气象预报及气象信息,在突发气象灾害来临前,迅速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告知应对措施,以做好农业生产和灾害防范工作。并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地点所需的气象信息,制作相应的特色服务,实行点对点服务。
4拓展农村气象综合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的思考
为切实做好服务“三农”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气象部门可通过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将气象等各类信息及时传递到农村。拓展农村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增加或多设置一些信息内容,如国家法律法规宣传、农产品价格以及一些科普知识等,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显示屏的发布作用,这就需要整合各部门的资源,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动,社会广为参与,增加电子显示屏的覆盖面,真正做到使广大群众受惠于公共气象服务。
5参考文献
[1] 温亚丽,马玉玲,张静.发展湛江农用气象信息的对策和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A02):234-235.
[2] 吴明柱.无线电子显示在气象信息发布中心的应用[J].山西电子技术,2009(6):88-90.
[3] 陈煜,施曼华,李祖云.气象信息的数字电视视频转换技术简介[J].福建气象,2008(1):59-61.
[4] 朱保平,董太平,朱煜.利用电子显示屏做好公共气象信息的传播[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9):190-191.
关键词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必要性;有利因素;发展主体
建设农村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是依托气象部门的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服务平台,在广大乡镇农村直至自然村及公共场所安装气象电子显示屏,依靠GPS通信技术或卫星技术,将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传递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1-2]。同时,该平台还可以向社会公众发布涉农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动植物疫病科普宣传、科学种田等综合信息,是直接传递到广大农村、服务“三农”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具有传播便捷、覆盖面广泛、功能完备等特点。建设农村气象综合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解决农村综合信息传递问题的重要途径。
1建立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1)农村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的所有信息既可直接显示,又可预留语音播报功能,具有传播便捷、覆盖广泛、功能完备等特点,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解决农村综合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系统建成后,能有效整合气象部门和相关部门现有的资源,形成一个集约化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将大大增强政府公共服务及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根据当地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主要农事环节以及相关技术措施对天气条件的需要,制作针对作物所需的有利和不利气象条件的服务,通过电子显示屏分类发送给不同需要的服务对象,以便为当地农业生产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提供便利,使气象和农业紧密结合起来。
(3)与传统信息传输手段相比,农村气象综合信息电子显示屏不仅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而且信息传递速度快,是最简单、最直观、最实用的了解外部信息的方法。
2农村气象综合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建设的有利因素
2.1发布气象信息的准确性、专业性和针对性
气象信息的准确性、专业性和针对性决定了电子显示屏发布内容的质量。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中尺度自动、气象卫星等高科技手段,使得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确[3]。可针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如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等各种作物(动物)品种的生长、产量形成等与天气条件的关系,开展有特色的农产品气象保障服务。
2.2发布传输气象信息的及时性和覆盖面
目前气象信息发布主要渠道有:电视、广播、报纸、12121、手机短信等,但及时性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农村气象综合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的建设,弥补了上述渠道的不足,随着各地方政府村村通电子显示屏报务平台的开通,农业气象信息及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将及时覆盖到任何地方,从而拓宽农业信息的发布渠道。
3发展农村综合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的主体
3.1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主办
农村综合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的建设,是气象防灾减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之一,是气象部门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全面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解决气象信息传递“最后一千米”瓶颈问题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主办”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组织做好区域气象灾害分布及影响特征,为政府科学指挥防灾减灾提供支撑。该服务平台还可推进农业、渔业等信息服务技术的发展,增强政府公共服务及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水平[4]。
3.2建立农业气象点对点信息服务系统
乡镇气象电子显示屏的安装,将全天循环显示该区域2~3 d以内的气象预报及气象信息,在突发气象灾害来临前,迅速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告知应对措施,以做好农业生产和灾害防范工作。并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地点所需的气象信息,制作相应的特色服务,实行点对点服务。
4拓展农村气象综合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的思考
为切实做好服务“三农”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气象部门可通过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将气象等各类信息及时传递到农村。拓展农村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增加或多设置一些信息内容,如国家法律法规宣传、农产品价格以及一些科普知识等,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显示屏的发布作用,这就需要整合各部门的资源,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动,社会广为参与,增加电子显示屏的覆盖面,真正做到使广大群众受惠于公共气象服务。
5参考文献
[1] 温亚丽,马玉玲,张静.发展湛江农用气象信息的对策和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A02):234-235.
[2] 吴明柱.无线电子显示在气象信息发布中心的应用[J].山西电子技术,2009(6):88-90.
[3] 陈煜,施曼华,李祖云.气象信息的数字电视视频转换技术简介[J].福建气象,2008(1):59-61.
[4] 朱保平,董太平,朱煜.利用电子显示屏做好公共气象信息的传播[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9):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