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及改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lunwenchina
热度0票 浏览133次
时间:2010年8月30日 17:24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制度改革 就业政策倾向 市场导向 就业形势展望 全新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内容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改革,现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纵观其改革历程,分析其内在的政策性倾向和市场导向,旨在创建全新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以适应我国大学生就业发展的新趋势,不断改进我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从目前我国高校就业趋势分析,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十年多年来,在教育部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高校和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从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形势和发展趋势来看,可以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成果。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与政策倾向
1999年国家在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方面就出台了政策,《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工作意见》(国办发〔1999]50号)明确要求各部门积极储备人才,需要加强的部门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机会,吸纳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同时,国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支教、支农、支医、扶贫或到企业锻炼,还支持和鼓励毕业生到非国有单位就业,并协助解决好户籍和人事代理等问题。各地方、各部门都要积极疏通毕业生就业渠道,放宽对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限制,消除各种人为障碍,为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为顺应时代的要求,教育部于2000年采取十大措施支持西部大开发。其中第七条明确提出“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吸引高层次人才在西部创业”。200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唱响了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就业和创业的主旋律,重塑了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时代强音。国家首次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得到了广大毕业生的积极响应。2003年也是国家出台毕业生就业政策最多的一年。先是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制定了11项政策措施,后是中组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团中央等中央和国务院相关部门出台了14个配套文件,明确了107项具体政策,从不同角度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同时,各地方也相继出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配套措施,初步形成了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政策框架体系。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会紧扣时代脉搏,会紧随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大局。而且还有一点内在的趋势就是政策会越来越宽松,广大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会越来越开放。我区师范类毕业生一直以来原则上只能在教育系统就业,对师范生的就业机制依然实行派遣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关于切实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中决定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区域开放,允许在全区教育系统内流动,允许长线专业毕业生跨行业就业。可见,政策的宽松性是必然的趋势,同时有一点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在就业政策不断得以“解放”的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法制化进程应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引下得以快速发展。毕业生就业关系合同化,就业行为法律化是必然的趋势。
二、就业形势的回顾与展望
(一)市场需求分析
从学历需求上看,研究生的需求旺盛,2002年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 2.6,2003年研究生供需比为1:2.5;对本科生的需求大体持平,2002年本科生供需比约为1:1.3,2003年本科供需比依然保持1:1.3:对专科(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明显不足2002年专科(高职)毕业生供需比约为1: 0.4,2003年供需比仅为10.37。由此我们可以预见,高层次、高学历的毕业生就业大战将愈演愈烈,而低学历、低层次的学生就业将变得举步维艰。
从学科专业需求上看。就全国范围而言.近年来需求数量较多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讯与电子工程、英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市场营销等。需求数量比较少的专业有:历史学、社会学、哲学、农学等;就我校而言,外语、中文、数学等短线专业依然十分抢手,只有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就业市场反应平淡,形成这种情况.其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教学课程设置以迎接高考为主要目标,所以对必考课专业教师始终有较大需求。
从地区需求来看,就全国范围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中心城市对毕业生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的需求有所增加,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相打乡后的地区需求不足。就我区而言,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需求旺盛、其余地区需求不足。
从院校需求来看,重点大学、名牌院校、名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而一般院校、一般专业的需求相对不足。
以上对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作了简要分析,显而易见,市场需求很不平衡,这是市场规律作用于大学生就业领域必然会产生的一种现象,并且这种现象会在我们今后的就业工作中长期存在。
(二)市场流向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年来毕业生所向往的大城市、大院所、大单位和党政机关等传统就业单位的人才日趋饱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层次等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见图表1),到三资、私营企业就业的人数增幅较大。另外,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增多,2003年到重庆、陕西、贵州、内蒙古等西部12省区就业的毕业生共有38451人,比2002年的31 240人增长了7 211人,可见相关的就业政策和措施初见成效。
在全国高校毕业生流向发生显著变动的大背景下,我校毕业生流向也随之产生新特点,以我校本科生毕业去向为例(见图表二、三).除充分保证教育系统的需求外,依据我区师范生就业政策的持续宽松性开始向其它行业辐射,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进企业去锻炼自己。另外,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深造,使得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更可喜的是,我校毕业生中报名志愿到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三)未来几年就业形势展望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进人一个急剧增加的阶段、而同时期.社会的就业岗位并没有急剧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进人了买方市场趋强的阶段,换言之,高校毕业生就业进人“就业大众化”的阶段。加上每年新增几百万的下岗再就业人员和几十万的复转军人就业等多方就业需求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构成明显压力,不难想象.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未来几年的竞争会日趋白热化。
对于师范专业的就业市场也会如此,从总体上看,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随着适龄儿童的人学高峰和教师退休高峰期的度过,一些地方师资出现饱和。加之国家实行拓宽教师来源渠道政策,师范专业就业市场已成为理工、综合院校竞相抢占的目标.种种因素导致这一市场的竞争也会日趋激烈。因此,师范院校必须有强烈的危机感,勇于迎接新的挑战。
三、就业工作部门的职能转变与全新就业指导体系的创建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和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促进了就业工作部门职能的逐步转变。我校的就业工作者也应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构建全新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一)就业工作部门的职能转变
就业工作部门职能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由过去纯粹的管理职能转变为如今的服务兼管理职能,但管理是基于市场规律下的管理。是开放式、灵活式的管理,不再是过去计划经济下的封闭式、呆板式的管理”。
当前,就业部门应下大工夫扮演好如下五种角色:(1)教育者,为使毕业生尽快适应新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应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力、各类讲座等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使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把握好自己的职业期望值,掌握推销自己的技巧,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竞争,主动择业,顺利就业;(2)宣传员。宣传当前的就业机制、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还应通过宣传促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相互沟通;(3)服务员,一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咨询服务。二是快速、准确地为毕业生收集、发布人才需求信息、,三是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如提供招聘场所、推荐毕业生等等;(4)管理员,推荐、审批毕业生就业手续、规范毕业生就业行为和就业市场;}s}调研员,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调查,正确把握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研究各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吸纳大学生的潜力,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考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从而为培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此同时,还应多方面调查了解毕业生在择业前的思想状况、职业期望值以及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种种心态与行为,为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工作提供材料和依据。
今后一段时间,就业工作部门的职能将进一步转变,强化服务、淡化管理,增强全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业队伍建设将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
(二)全新就业指导体系的创建
1.转变就业指导观念。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不仅是要强调要为毕业生和社会提供一流的就业服务、构建一流的就业平台,而且强调要通过完善的就业指导,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具体体现。
2.构建全新的就业指导体系。首先要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这是构建全新就业指导体系的必要条件。其次,要探索高校就业指导的新方式、新途径、新方法、新内容,构建全新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因此,面对新形势,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更科学、更有效的指导,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面临的关键问题。
(三)科学、有效地指导高校的就业工作。
1.就业指导将更注重激励创业。从目前来看,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
2000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引导、鼓励和教育毕业生面向基层;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相信随着就业指导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对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人,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必定会逐渐树立,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并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2.就业指导会更加突出时代特色。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多进行就业政策、就业策略、就业准备、就业技巧等方法上的辅导,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而省略或忽略了就业指导的时代性。在国际国内形势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人,就业指导将更加紧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时代脉搏,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相适应.对毕业生除进行传统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外.还要对他们进行创业和创新教育。
3.群策群力,加大力度,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对高校来说,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难以预测的因素。而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业率、就业层次)还受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气候影响,因而市场需求时起时伏;对高校来说,自己有多少“产品”,质量如何相对来说比较清楚,而对社会究竟需求多少,类型如何则很茫然,处于一种“知己不知彼”状态,这样势必在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必须在一批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就业基地,以保证市场运营中良好的供求关系。
4.大力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开辟就业工作的网络平台。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在2003年。2003年6月13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亲临教育部,点击开通了“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标志着我国就业工作进人了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
教育部于最近提出,2004年要实现国家、地方、高校三级联网,教育、人事、劳动等网络和市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所有本科高校要在2004年上半年以前开通自己的就业信息服务网并与国家网联通。教育部将和各部门加强毕业生就业中心网站建设,积极举办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网上招聘活动,大型毕业生招聘会主要在网上举办,可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即将成为就业信息的主渠道。
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对扩大就业产生强有力的拉动;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毕业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将拥有更多的就业空间。已出台的各项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效应将进一步释放,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进,必将对毕业生就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包括劳动力市场在内的全国统一就业市场的形成,大学生的就业可谓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内容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改革,现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纵观其改革历程,分析其内在的政策性倾向和市场导向,旨在创建全新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以适应我国大学生就业发展的新趋势,不断改进我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从目前我国高校就业趋势分析,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十年多年来,在教育部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高校和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从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形势和发展趋势来看,可以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成果。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与政策倾向
1999年国家在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方面就出台了政策,《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工作意见》(国办发〔1999]50号)明确要求各部门积极储备人才,需要加强的部门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机会,吸纳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同时,国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支教、支农、支医、扶贫或到企业锻炼,还支持和鼓励毕业生到非国有单位就业,并协助解决好户籍和人事代理等问题。各地方、各部门都要积极疏通毕业生就业渠道,放宽对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限制,消除各种人为障碍,为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为顺应时代的要求,教育部于2000年采取十大措施支持西部大开发。其中第七条明确提出“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吸引高层次人才在西部创业”。200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唱响了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就业和创业的主旋律,重塑了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时代强音。国家首次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得到了广大毕业生的积极响应。2003年也是国家出台毕业生就业政策最多的一年。先是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制定了11项政策措施,后是中组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团中央等中央和国务院相关部门出台了14个配套文件,明确了107项具体政策,从不同角度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同时,各地方也相继出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配套措施,初步形成了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政策框架体系。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会紧扣时代脉搏,会紧随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大局。而且还有一点内在的趋势就是政策会越来越宽松,广大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会越来越开放。我区师范类毕业生一直以来原则上只能在教育系统就业,对师范生的就业机制依然实行派遣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关于切实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中决定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区域开放,允许在全区教育系统内流动,允许长线专业毕业生跨行业就业。可见,政策的宽松性是必然的趋势,同时有一点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在就业政策不断得以“解放”的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法制化进程应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引下得以快速发展。毕业生就业关系合同化,就业行为法律化是必然的趋势。
二、就业形势的回顾与展望
(一)市场需求分析
从学历需求上看,研究生的需求旺盛,2002年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 2.6,2003年研究生供需比为1:2.5;对本科生的需求大体持平,2002年本科生供需比约为1:1.3,2003年本科供需比依然保持1:1.3:对专科(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明显不足2002年专科(高职)毕业生供需比约为1: 0.4,2003年供需比仅为10.37。由此我们可以预见,高层次、高学历的毕业生就业大战将愈演愈烈,而低学历、低层次的学生就业将变得举步维艰。
从学科专业需求上看。就全国范围而言.近年来需求数量较多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讯与电子工程、英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市场营销等。需求数量比较少的专业有:历史学、社会学、哲学、农学等;就我校而言,外语、中文、数学等短线专业依然十分抢手,只有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就业市场反应平淡,形成这种情况.其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教学课程设置以迎接高考为主要目标,所以对必考课专业教师始终有较大需求。
从地区需求来看,就全国范围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中心城市对毕业生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的需求有所增加,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相打乡后的地区需求不足。就我区而言,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需求旺盛、其余地区需求不足。
从院校需求来看,重点大学、名牌院校、名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而一般院校、一般专业的需求相对不足。
以上对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作了简要分析,显而易见,市场需求很不平衡,这是市场规律作用于大学生就业领域必然会产生的一种现象,并且这种现象会在我们今后的就业工作中长期存在。
(二)市场流向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年来毕业生所向往的大城市、大院所、大单位和党政机关等传统就业单位的人才日趋饱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层次等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见图表1),到三资、私营企业就业的人数增幅较大。另外,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增多,2003年到重庆、陕西、贵州、内蒙古等西部12省区就业的毕业生共有38451人,比2002年的31 240人增长了7 211人,可见相关的就业政策和措施初见成效。
在全国高校毕业生流向发生显著变动的大背景下,我校毕业生流向也随之产生新特点,以我校本科生毕业去向为例(见图表二、三).除充分保证教育系统的需求外,依据我区师范生就业政策的持续宽松性开始向其它行业辐射,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进企业去锻炼自己。另外,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深造,使得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更可喜的是,我校毕业生中报名志愿到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三)未来几年就业形势展望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进人一个急剧增加的阶段、而同时期.社会的就业岗位并没有急剧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进人了买方市场趋强的阶段,换言之,高校毕业生就业进人“就业大众化”的阶段。加上每年新增几百万的下岗再就业人员和几十万的复转军人就业等多方就业需求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构成明显压力,不难想象.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未来几年的竞争会日趋白热化。
对于师范专业的就业市场也会如此,从总体上看,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随着适龄儿童的人学高峰和教师退休高峰期的度过,一些地方师资出现饱和。加之国家实行拓宽教师来源渠道政策,师范专业就业市场已成为理工、综合院校竞相抢占的目标.种种因素导致这一市场的竞争也会日趋激烈。因此,师范院校必须有强烈的危机感,勇于迎接新的挑战。
三、就业工作部门的职能转变与全新就业指导体系的创建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和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促进了就业工作部门职能的逐步转变。我校的就业工作者也应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构建全新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一)就业工作部门的职能转变
就业工作部门职能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由过去纯粹的管理职能转变为如今的服务兼管理职能,但管理是基于市场规律下的管理。是开放式、灵活式的管理,不再是过去计划经济下的封闭式、呆板式的管理”。
当前,就业部门应下大工夫扮演好如下五种角色:(1)教育者,为使毕业生尽快适应新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应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力、各类讲座等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使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把握好自己的职业期望值,掌握推销自己的技巧,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竞争,主动择业,顺利就业;(2)宣传员。宣传当前的就业机制、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还应通过宣传促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相互沟通;(3)服务员,一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咨询服务。二是快速、准确地为毕业生收集、发布人才需求信息、,三是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如提供招聘场所、推荐毕业生等等;(4)管理员,推荐、审批毕业生就业手续、规范毕业生就业行为和就业市场;}s}调研员,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调查,正确把握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研究各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吸纳大学生的潜力,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考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从而为培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此同时,还应多方面调查了解毕业生在择业前的思想状况、职业期望值以及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种种心态与行为,为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工作提供材料和依据。
今后一段时间,就业工作部门的职能将进一步转变,强化服务、淡化管理,增强全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业队伍建设将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
(二)全新就业指导体系的创建
1.转变就业指导观念。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不仅是要强调要为毕业生和社会提供一流的就业服务、构建一流的就业平台,而且强调要通过完善的就业指导,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具体体现。
2.构建全新的就业指导体系。首先要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这是构建全新就业指导体系的必要条件。其次,要探索高校就业指导的新方式、新途径、新方法、新内容,构建全新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因此,面对新形势,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更科学、更有效的指导,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面临的关键问题。
(三)科学、有效地指导高校的就业工作。
1.就业指导将更注重激励创业。从目前来看,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
2000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引导、鼓励和教育毕业生面向基层;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相信随着就业指导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对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人,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必定会逐渐树立,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并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2.就业指导会更加突出时代特色。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多进行就业政策、就业策略、就业准备、就业技巧等方法上的辅导,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而省略或忽略了就业指导的时代性。在国际国内形势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人,就业指导将更加紧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时代脉搏,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相适应.对毕业生除进行传统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外.还要对他们进行创业和创新教育。
3.群策群力,加大力度,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对高校来说,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难以预测的因素。而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业率、就业层次)还受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气候影响,因而市场需求时起时伏;对高校来说,自己有多少“产品”,质量如何相对来说比较清楚,而对社会究竟需求多少,类型如何则很茫然,处于一种“知己不知彼”状态,这样势必在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必须在一批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就业基地,以保证市场运营中良好的供求关系。
4.大力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开辟就业工作的网络平台。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在2003年。2003年6月13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亲临教育部,点击开通了“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标志着我国就业工作进人了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
教育部于最近提出,2004年要实现国家、地方、高校三级联网,教育、人事、劳动等网络和市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所有本科高校要在2004年上半年以前开通自己的就业信息服务网并与国家网联通。教育部将和各部门加强毕业生就业中心网站建设,积极举办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网上招聘活动,大型毕业生招聘会主要在网上举办,可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即将成为就业信息的主渠道。
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对扩大就业产生强有力的拉动;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毕业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将拥有更多的就业空间。已出台的各项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效应将进一步释放,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进,必将对毕业生就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包括劳动力市场在内的全国统一就业市场的形成,大学生的就业可谓天地广阔,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