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 摩梭民歌演唱分析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lunwenchina
热度0票 浏览78次
时间:2021年4月12日 09:47
夏于棋 石 坤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101)
摘 要:摩梭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支系,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产生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它是摩梭人社会生活和处事思想的真实反映,歌词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性。
关键词:摩梭人;民歌类型;演唱分析;现状
基金项目:四川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四川摩梭民歌收录、整理研究》,项目编号:202010636014。
摩梭人概况
摩梭人的族源和分布。先秦以来,摩梭人定居于古代的笮地,凡有“笮”的地方都是摩梭居住的地方,而以“定笮”主要聚居区,并在那里繁衍生息达数千年。近现代,摩梭人主要居住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木里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的泸沽湖畔,自称“纳”、“纳日”、“纳恒”等。人口约五万,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信奉藏传佛教,没有文字。国家有关部门将居住在云南宁蒗等地的摩梭人归为纳西族,将居住在四川盐源、木里、盐边等地摩梭人归为蒙古族。
摩梭人的传统文化。之所以称摩梭人为“女儿国”是因为,时至今日他们依旧保留着母权制家庭形式,女性在家庭里具有最崇高的地位,掌管着家庭大小事务的权利。实行母系大家庭,不分居另住,一家之中舅舅为大,一家之中母亲最亲,姐弟同住,家庭融洽和睦。采取女性当家和女性成员传宗接代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不娶女不嫁,婚姻双方终生各居母家的婚姻形态。走婚这一婚俗习惯,即女性和男性都可以终身不结婚,可以通过歌曲和舞蹈进行交往,男性在夜晚偷偷潜入女性家中,同房后,在天亮之前离开,走婚时生下的孩子将交由女方家庭抚养,如若感情不和导致分手,双方均可再次走婚。
摩梭民歌的类型
阿哈巴拉调(山歌)。“阿哈巴拉调”是一种固定曲调名,在旋律上有明显的曲调、节拍特征。在摩梭民歌中,它的传唱度最高,在居住地区到处都能听到“阿哈巴拉调”。男女老少皆可以进行演唱,唱词和节奏都是不固定的,进行即兴创编,例如:在山野间嬉笑打闹时,双方互相逗乐调侃时都会演唱“阿哈巴拉调”,栩栩如生的反映着人们的生活和情绪,形式较为丰富。旋律高亢、激情,音域很宽,音色明亮清澈,开头通常是一个悠扬的长腔引子,有明显的层次感,婉转动听。
劳动歌。劳动歌是摩梭人在日常的作息中,将劳动歌曲与劳动动作相配合,让人们在劳动中变得更有干劲,激发对劳动的激情与热爱。劳动歌的音域不宽,歌词简单易懂,坚实有力,内容涵盖有打谷子、种植、织布、筑房等等,表现出摩梭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例如在唱《打谷歌》时,人们手持杆子站成两行,杆子左右挥打时边打边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疲劳,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丧葬歌。摩梭人的葬礼十分庄严隆重,有复杂的礼数和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有其涵义,展现了摩梭人对生死观念的思考,每次举行丧事,摩梭人都一定会唱《安魂歌》,按岁数和辈分一个接一个向死者诉说哀思,以表尊重和缅怀。歌曲旋律缓慢抒情,表达了亲人的惋惜之情,歌词即兴编写,寄托对死者的思念和祝愿,令人动情。
情歌。情歌在摩梭民歌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多为男女互相表达爱慕时或者男性为寻找走婚对象时演唱。歌词短小精悍,通过几句简练的歌词以物拟人增添情趣,大胆的表达内心的情感,需要避免在家里和长辈面前演唱,一般只能在同辈青年面前演唱。情歌的旋律优美绵长,有独唱和对唱两种形式。
传统古歌。史歌:每到节日期间或者礼仪活动时,在木楞房的火塘边上,摩梭老人会演唱《创史歌》等历史久远的民歌,其歌词内容是具有强烈叙述性的,情节发展跌宕起伏,词曲格式相对严谨,深受摩梭人推崇。
年节歌:摩梭人的年节歌反映出的生活面是比较广的,一般都同节日有关,地域风格浓烈,其旋律流畅悠长、朗朗上口。在春节、端午节、转山节等等传统节日活动时,男女老少常常围聚在篝火旁,尽情的欢歌起舞,为烘托这样热闹非凡的气氛,摩梭老人会演唱各种调子助兴增添氛围感,祈祷人们平安健康,喜迎佳节。
舞蹈歌。摩梭人的舞蹈种类是非常多样化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摩梭人能歌善舞,较为流行的是“甲蹉舞”,“甲”是美好的意思,“蹉”是跳舞的意思,即为美好的时辰而舞蹈,“甲搓舞”又称打跳或锅庄舞,这是男女老少全民会跳的舞蹈。每逢过春节、转山节,凡有祭庆典礼、红白喜事都可以跳“甲搓舞”。竹笛作为摩梭人最主要使用的乐器为其伴奏,旋律大多有吹竹笛的人来把握。每到节日来临时,人们会自发组织进行“打跳”,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制约,其中也插入了许多的歌曲与“打跳”同时进行,有独特的趣味性,呈现出一派祥和安宁的画面。
摩梭民歌的音乐分析
歌词分析。摩梭民歌从多个层面栩栩如生的展现出摩梭人民的日常生活起居、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值得我们对此展开探究,我将举例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摩梭民歌进行简单剖析。摩梭民歌的歌词通常是质朴易懂的,很少会出现浮华的词藻来加以修饰,例如摩梭人在葬礼上一定会唱到的丧葬歌《安魂歌》,歌词大意:“啊呀嘟——今晚啊,我们捧着美酒向你告别,我们含着泪水低声吟唱,去吧,放心的去吧,顺着风去吧,顺着云彩去吧......”
它尽管没有华丽的词语,但是短短几句歌词里面也包含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物来寄托人的情感,以表对故人的不舍之情,真挚的情感表达让在场所有人都潸然泪下。“阿哈巴拉调”在摩梭民歌里被应用的最为广泛,其中一首歌词唱到:“鸟儿在山林里欢唱,鱼儿在玉湖里欢舞,伙伴们欢聚在一起,心中像开了花一样欢畅。”这几句歌词十分明显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的心情比作绽放的鲜花,为整首歌曲增添了趣味性,让人浮想联翩,拥有一定画面感。摩梭民歌中的情歌常常以对唱的形式出现,按照当地走婚习俗,当女子面对情投意合的男子初次来访时,有些要女子亲自出门迎接,有些则要以情歌对唱来互递情意,最为流行的一首歌词是:“(男)上房转三圈,下房转三圈,蚊子咬得很,可惜不见注”,“(女)门前的阿注,妈妈还没睡着,你在院里走动,不要发出声响”,能够感受到摩梭男女在情窦初开时害羞却又急切的心理走向,生动、贴合的描绘出摩梭青年美好快乐的生活场面。
演唱分析。摩梭民歌的音乐结构丰富多彩,最常出现的是附点和切分的节奏型,节奏变化种类较多,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在学习摩梭民歌的时候就一定要把节拍特征牢记于心,做到对每一个节奏型的变换都了如指掌的情况下,再进行演唱。其次,摩梭民歌的节拍有时也会随歌词多少而进行增减,没有固定性,所以这也极其依赖演唱者的音乐修养,是否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否可以演唱好一首歌曲,与能否正确的发音咬字息息相关,由于大部分摩梭民歌都是采用当地的语言进行演唱,所以演唱者需要在摩梭语言上下很大的功夫,可以通过走访当地居民等方法学习摩梭语言,并加以应用到民歌里,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内容与情感。摩梭民歌的音域较广,通常其跨度为两个八度或以上,需要演唱者有良好的声音条件,在能熟练的运用演唱技巧之后,还需要了解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把握歌曲在不同乐段的情感变化,用流动的气息保持歌曲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让低音落到实处,让高音清亮透彻,结合嗓子与头腔共鸣,运用合理的发声方式,传达出摩梭民歌独一无二的韵味。
摩梭民歌的现状
从摩梭达巴口诵经、民歌民谣、甲搓歌舞等传统文化来看,摩梭人是非常具有智慧头脑的,如象达巴口诵经有160多部,数百万文字,完全是以诗的形式表达,如果没有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和语言,没有相当高的汉语水平,就无法达到那种意境。摩梭“甲搓舞”
号称有72种曲72种舞,如摩梭祭母的《哭灵歌》,词曲优美,让听者无不动容。但如今摩梭人中能够进行艺术创作的人越来越少,即使有几个创作者,能上档次的创作也是寥寥无几。摩梭民歌以往常常在曲调不变,特定的情况下对歌词进行即兴创编,而如今具有这一特点的摩梭民歌越来越少,大多都采用创新好的固定曲调、固定歌词进行演唱,这大大降低了摩梭民歌的本土民族特点和摩梭人在即兴创作歌曲方面的能力。照此发展下去,摩梭民歌会渐渐地成为与民歌相似的曲调风格,丧失原有的传统气息,没有记忆点值得人们去铭记和向社会推广。即使如今的摩梭民歌在人们的演变下慢慢被熟知,但这只能换来眼前的利益,而不是长远的价值体现。传统文化的流失不是当今社会呼吁的“文化强国”基本理念,提高摩梭民歌词曲作者的艺术修养,学会如何让摩梭民歌在当代这样随波逐流的大环境下,拥有知名度和传唱度,延续摩梭民歌的艺术魅力。民间传统音乐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需要当代人们学会欣赏和了解,传承和保护其内在的艺术价值,呈现民族民间音乐“百花齐放”的和谐景象。
参考文献
[1]张金云.摩梭民歌简介[J].中国音乐,1991(02):18-19.
[2]徐新建.阿哈巴拉·日和月——泸沽湖瓦拉别村的民歌考察[J].中国音乐,2020(03):76-88.
[3]杨丽兰.摩梭民歌“纳瓜”的文化内涵与传承思考[J].民族音乐,2018(01):35-36.
[4]王晓燕,陈晨. “甲蹉”民歌的传承与保护[J].北方音乐,2015,35(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