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教育论文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

热度0票  浏览99次 时间:2016年3月23日 16:40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

□ 吴健河

 


摘要:本文在中学语文教学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初中生的特点,以教材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为载体,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这一问题,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激发情感  培养情感  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个人需要的体验,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功能,包括人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我国文化传统和汉语的特性使语文有着它特殊的人文内涵,严格意义上讲,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学”。这种以人自身的体验与感受所构筑的学科,必然不可避免地充斥着人类无尽的情感。强调人文精神,重视人的情感,这是新课标的指向所在。在语文教学,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是以课堂为主舞台,通过教师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培养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道德情操;或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明辨善恶的能力等积极情感。它的载体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教材的情感;2、教师的情感;3、学生的情感。

第一、利用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情感。

文章是人情感的流露。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即所谓有感而发。白居易讲得更明确,认为写文作诗要做到“声情俱美”、“情文并茂”,并强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文章都是“有情物”,是“文”与“情”的和谐统一。教材中的范文无不包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遵循“文情统一”的原则,充分利用文章自身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发与培养。

1、走进教材,发挥作品的情感熏陶感染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走进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体现的优秀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品味诗词字里行间的韵味,感受语言潜含的情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让学生欣赏领略山清水碧的壮丽美景;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验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宏伟抱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博大胸襟;杜甫《石壕吏》中“独与老翁别”的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冰心的《纸船》中透出的生动细腻的念母情怀……,这些都能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深深的震撼。作者的思想境界、人文情操渐渐内化为学生的情操境界,启发学生思考,涵养学生情感,提高学生修养。

2、钻研教材,抓住情感的触发点激发学生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起着启蒙学生精神良知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十分注意把课文中那些富含情感的语句找出来,深入悟读,让学生体情揣意,发挥想象,感悟作品的人文价值,体验人类的情感因素,从而获得更高和更强烈的审美和情感。例如,著名诗人藏克家的《有的人》一诗中有这样几句话:“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几句话写两种不同阶级的人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其中“骑”和“俯”这两个动词用的十分生动、形象、准确。“骑”这个典型动作再加上“我多伟大”这个典型语言,二者连结起来,就非常形象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这个典型动作再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个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两种人对人民态度不同,而人民对这两种人的态度也很鲜明,一个“摔垮”一个“记住”。通过对比研析,学生内心的情感自然被触发起来,是非自明:为人民作出贡献的人,将永远值得并得到尊重,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将是遗臭万年。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诵读教材,利用作品的怡情作用形成学生情感。

叶圣陶说:“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领会什么是美。”这“美”包括了社会人生的美,自然山川的美以及艺术形象的美等等诸多种积极情感。作品的怡情作用是在诵读中体现出来的。诵读时要让学生通过语势的缓急、语调的抑扬、语气的强弱、停顿的长短等方面的变化,掌握适当的诵读技巧,准确充分地表情达意。如教《春》一文,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理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然后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描写春天的五个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读前四幅图时可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读出对春的喜爱之情;读第五幅图时,则要加重语气,读出春给人希望和力量。这样,学生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在多次有效的诵读中,感觉到江南春天的温柔,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教材中的《安塞腰鼓》、《山中访友》、《济南的冬天》等课文,都很适合反复诵读。

4、开放教材,通过认知激发培养学生情感。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呈现出更大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进了语文课堂。学生在教材中获得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会激发起学生的某些情感。心理学家认为,认知与情感在认识过程中,同时存在,没有超出认知以外神秘的情感,更没有不带情感的认知。教材《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奇妙的克隆》、《喂—出来》等,同学们通过对它们的认识、了解的同时,更激发起自己的情感。在人类破坏植被、大肆捕杀野生动物、砍伐珍稀植物的同时,人类还在改造些动植物,如家畜、水果、树木等,未被选中的物品日益稀少,甚至灭绝。还有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这难道不是人类在灭绝自己的朋友,自己破坏自己的生存空间吗?自己毁灭自己,这才是人类最大的悲哀。以此唤起学生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

第二、利用教师自身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活动,营造一种情感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

1、导语传情,营造课堂教学气氛。

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需要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因此“新课导入”这一关尤


 


其重要。实践证明,渲染一种气氛、创设一种情境、高唱一首歌、竞猜一个谜、播放一段乐曲、表演一个小品、朗诵一首诗等,都有良好的效果。如教课文《春》,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唐代的杜甫写下《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这样以文章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感情过程,逐步进入文章描绘的情境,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而达到移情共鸣。

2、点拨动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皆为有情人。教师在点拨讲析课文之前,首先要熟透教材,准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深刻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其次,语文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增强情感的表达能力,把其中的内涵化为自己的情思,再用自己的“情”去打动学生,以情动人,这样学生就会从中受到感染。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时的情景,教师应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喃喃自语,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感情。这样,审美的主体和客体便融为一体,情景交融,达到唤起学生情感的目的。再次,教师在点拨讲析课文的过程中,要用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课堂的收效往往出乎意料的好。学生回答中肯、陈述精彩时,教师包含激情地来一句“看,这就是我们班同学的真正风采!”,学生回答很糟时,来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我吧,给一点鼓励。”……凡此等等。

3、体态表情,调动学生的情感。

表情和体态语能传递教师的信息。课堂上,学生情感很丰富,但稳定性比较差,教师的举手投足、情绪变化都会引起他们的变化。马卡连柯说:“不善于表情就不可能做教师。”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该学会在脸色、姿态、手势等方面的恰当运用,做到喜怒哀乐,皆成文章;举手投足,自然得体;轻重缓急,妙趣天成。欢乐时如《走一步,再走一步》那样“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忧伤时,犹如《紫藤萝瀑布》中十年前藤萝的“稀落伶仃”;舒畅者,若品朱自清《春》时之赏心悦目……由于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的这种表现往往直接传递给学生,从而感染了学生,使师生产生共鸣。

第三、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我培养正确的情感。

在中学各学科的教学中,语文课学生的情感活动是表现得最为活跃的。因此,教师必须好好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中,自我培养积极的情感。

1、同中求异,尽量转移学生的情感投入。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真正从感情上来理解文章,有感情的去体会,才能真正有感而发,有情而作。教材中的情感,只能说学生认知了这种情感,但是否能“学以致用”,还应学会情感转移,同中求异,因此教师首先要提供一定的情感产生源和情感培养素,让学生在这些“源”、“素”的触发下,培养自己正确的情感。如课文《杨修之死》,大多数同学根据课文前几个小故事一致认为,杨修是死于没有遇上贤主,因才遭嫉。但有个学生却大胆地提出这种看法不全面,他认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曾多次感慨“知我者,郭公也”,郭公,指的是郭嘉,曹操很重用他。为什么对郭嘉就不“忌”、“恶”,甚至起杀心呢?可见,杨修并非因才遭嫉,而是因为他只是卖弄小聪明,恃才放旷,没能在行军打仗上真正帮到曹操,他的死是由他本人性格上的弱点引致,曹操实在不该负主要责任。学生的分析虽然夹杂着一些主观色彩,但却能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来明辨是非,提高鉴别能力。

2、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

现在青少年的感情匮乏,究其原因是生活的单调而平淡。语文学科的教学,如果没有多少真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也就无法形成一种潜意识的感性思维,当然最终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所以,最终的结论是应该由家庭与学校配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真实的生活,走向文化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用现实的角度去审视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自己的感情。如学习《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桥梁建筑,让学生近距离观赏桥梁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从而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有三十六个综合性实践活动,这为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提供了脚本,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做一做,其对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

3、作文教学,让学生自我培养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经把作文与做人联系在一起。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既是作文的需要,也是做人的需要。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便是他们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优秀的作文更是如此。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作文这一感情载体,让学生以“我”笔写“我”心,抒“我”情,在作文过程中,对自己的情感加以修正、充实、完善。有一位同学,他的妹妹得了白血病,刚去世,这给他的人生造成沉重的打击,心灵也造成巨大的创伤,变得消极低沉,郁郁不乐。后来他读了课文《生命的意义》后,写了一篇题为《火红的金凤花》的优秀作文,表达了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美好情感。该同学在班上谈创作经过时,师生为之动容,全班的同学都受到一次珍惜生命的洗礼。

第四、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从教育教学还是从语文学习等方面来考虑,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已经成为教育之本,教学之源。语文教师应坚持情感教学观,把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各种情感资源,在充满积极情感的环境中,教师带着情感去教,学生带着情感去学,让学生随时随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感染,才能把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做好,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圣君. 情感,让语文教学绽开美丽之花[J.文教资料,2010,(30P65

[2] 方晓映.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的探讨[J. 文教资料,2010,(20P63-64

[3] 王应成.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美[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11-12P185

[4] 陈俊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02P36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澄海苏湾中学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