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逆反心理:影响高职“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原因剖析和预防对策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大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在高职生中尤甚,对“两课”教学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逆反心理有其自身规律,本文着力考察高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求缓解和消除逆反心理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提高“两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它在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表现得较为普遍,在“两课”课堂教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1.逆反心理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高职学生正处在人生最活跃的时期,大胆叛逆,乐于接受新事物,而大学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相对单纯性、严肃性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多彩性反差较大,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理论抽象性和历史积淀性,更易使青年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往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1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态度的怀疑、冷漠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这道理谁都懂;但活生生的现实却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清。有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是虚无飘渺的东西,对“共产主义”、“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等词语嗤之以鼻,态度冷漠隔阂,不愿意理性地深入思考、把握其性质和意义。如此态度,自然会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浪费时间,一有机会就溜号,没有机会就睡觉;实在管得严,小说杂志打发了。课堂如此,课外更怪,牢骚不断、怪话连篇。
1.2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情感的敏感对立
现实中,由于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入了解,加之教育者自身的各种原因,威信不高,学生对其信任度不强,容易在情感上产生抗拒感,不配合教育者的工作,学习、生活上遇到问题会向同学、朋友倾诉,而不会首先想到找政工干部求助。另外,有些高职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逆反心理很强,对来自领导、老师、同学、家长的教育和帮助,总有一种内在的反感,即使知错也往往拒绝接受,硬要拧着劲、对着干,显现出一种桀骜不驯的样子。
1.3对榜样人物的主观排斥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或是因为先进人物、感人事迹列举太多,或是因为时代感不强,唤不起学生的热情,轻轻一句 “见得多了”、“都什么年代了”,似嗔似讽。甚至有些学生还怀疑先进人物的行为动机,认为是为了捞取名利。在逆反心理的影响下,有些高职生惯性地对正面的宣传、评价产生否定情绪;对受到领导、老师表扬的对象非常反感,有意讽刺、孤立,甚至打击。
1.4对不良倾向的情感认同
网络时代,英雄辈出,偶像遍地。受此感召,有些青年学生由偏激而偏见,我行我素,以认同某些反道德、反传统的不良行为倾向,对抗权威、师长为为荣;有时对乐于助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的传统美德不断进行讽刺、挖苦;对领导、老师的善意批评,或推脱狡辩,或不以为然,有时甚至越批评逆反心理越强,在心理上支持和认同这些不良现象。
2高职生在“两课教学"中逆反心理的成因
高职生之所以对“两课”教学产生逆反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大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的调整,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趋势日趋明显;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激发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深刻的变化。高职生正处于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拥有广泛的信息渠道,接收多样的信息内容,深受其影响。其中的消极信息,尤其是“暴露文学”、“伤痕文学”等过多的宣传社会阴暗面,让社会阅历不深的高职生,不能理性的思考历史、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事件,无法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假大空”,从而使其增加厌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
当前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相对而言,重物质而轻精神,高职生的竞争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更加关心切身利益,注重公平与效率,讲求实效,自认为“两课”并不能给求职增加什么筹码,有时间还不如多考几个证书。
2.2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缺失
高职教育在中国发展迅速,教育模式正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就业导向模式转变:培养目标上,从“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学习制度上,从“学校是核心,全日制教学是主体”转向“学校与企业合作,实施弹性学制,职前与职后相结合”;学习内容上,从“校内课程为主,重视学科性”转向“重视专业领域建设,注重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就业导向重于书本知识”;学习方法上,从“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是要学习地点,书本学习是基础转向“教室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设计,注重工学结合,就业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动力”;学习过程上,从“系统地学习经过组织的主题材料,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转向“满足经济界和学生生涯发展的双重需要,为提高就业技能打基础,重视能力培养”等等。对于这些转变,高职生往往片面地理解为“学以致用”,从而在抛弃了学习思政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仅为挣够学分顺利毕业而勉为其难。
2.3个体自身的原因
高职生处于青春期,一方面,思维的批判性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开始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一切事物,喜欢奇谈和辩论,不再迷信书本和权威,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中所灌输的理论知识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分析理解。另一方面,自我意识增强,逐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崇尚独立精神,希望自主地处理各种人生问题,追求自我设计,希望得到别人尊重,厌恶外来的干涉,对来自学校、家庭等方面的教育只要与主观意愿相违背,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感,即使错了也会坚持。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阶段的高职生虽然在批判性思维和自我独立等品质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远未成熟,由于缺乏实际生活的锻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在形成之中,还不懂得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看问题,比较容易受外界各种信息的影响,看问题比较片面、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己见,走向极端。
2.4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缺陷
主要表现: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教育内容时代感不强,空洞老套,缺乏说服力,无法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此外,教材上缺乏针对性,不能依据高职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和特点,有的放矢,层次施教,而把同一内容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自然难以引起所有学生的共鸣。其次是教学方式方法不当。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要求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积极探索、创新合适的教育方式。但现状是老套路、旧模式依旧,教学方式简单,局限于作报告、听报告、写思想汇报,忽视了受教育者思想活动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结果容易引起高职生的对立情绪。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力量不断削弱。“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但不少教育者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这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使学生反感,进而对一些正面宣传的教育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3高职生在“两课教学"中逆反心理的预防和消除对策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不利于高职生的身心健康,且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预防和消除?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实际出发。
3.1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社会环境极大地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良好环境氛围,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化的进程,加强立法、执法的力度,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和腐败现象。认真做好社会监督工作,加大对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惩治腐败,铲除社会的丑恶现象。在社会、学校、家庭中要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提倡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文明礼貌的交往方式和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的负面现象,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遏制逆反心理的滋生。
3.2端正学习态度,提高综合素质
逆反心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职学生认识水平、思维水平不高,心理不成熟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抓好教育是根本。要引导高职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政治信念,坚定政治方向。学会用科学的理论、观点、方法来正确分析、对待、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对高职生进行民主与法制教育、公民道德基本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的品德,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高职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对高职生的心理引导和人格塑造,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和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高职生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政治思想基础好,思想路线端正,心理素质良好,将会从根本上消除逆反心理产生的思想心理基础。
3.3增强社会实践,体味思辨魅力
一般而言,课堂讲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纯粹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灌输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真正提高作用有限。而通过在实践教学中安排社会问题调查、社会适应锻炼、社会服务等活动,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社会观念;增强其毕业后走人社会的适应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磨练其意志力;树立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的协作态度。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教学。理论源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摸索,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受教育者才能深刻理解领悟理论的内涵,才能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并为思辨的魅力所吸引,自觉运用于实践中。同时,实践教学要加强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年级、学科专业进行教育,及时抓住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及高职生所关注的问题进行导析、讲解,确立正确的方向,消除思想上的困惑。当然,实践教学,不能简单的运用“注入式”、“灌输”等教育方法,而要提出问题,引出矛盾,开拓思路,诱导思维。只有通过幽默的语言,广征博引,运用多样的形式,兼容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才会真正寓教于乐,达到教学效果。
3.4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付诸实施,并有效地传达给受教育者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中介。教育者素质的高低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教育者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水准,热爱自己的职业,对受教育者充满爱心,信任、尊重和关心受教育者。这样,受教育者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会富有成效。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加强自身理论修养,言行一致,率先垂范,以自己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模范行为去影响和带动受教育者。其次,教育者要热爱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甚至走在前列。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不断学习,树立自我教育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符合时代的要求,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是“监督者”,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要平等地对待受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个人的权利、个性。